英伟达 与 英特尔 ,这对既是竞争对手、又存在合作关系的芯片巨头,在上周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
根据协议,英特尔将向英伟达定向增发股票,募资 50 亿美元,双方还将围绕个人电脑(PC)与数据中心芯片展开合作。
市场则从中解读出更深层的信号:市场期待英伟达能出手拯救英特尔深陷困境的制造业务。这笔交易确实为英特尔解决了四大难题,但却未能触及它的核心痛点 —— 其制造技术已落后于 台积电 。
该笔交易为英特尔解决四大难题
1. 补充关键资本开支,缓解资金压力
英特尔首先获得的是急需的现金,以支撑其资本开支。此前,该公司已大幅推迟多项工厂建设计划,2025年上半年的资本开支更是削减 25%。尽管英特尔追赶台积电的核心障碍仍在技术层面,但充足的资本开支仍是其实现技术追赶的必要前提。
今年以来,英特尔已通过多轮股权融资获得资金支持:
美国商务部以每股20.74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注资57亿美元;
软银随后以每股23美元的价格,追加投资20亿美元;
此次英伟达的投资则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进行,金额达50亿美元。
截至目前,英特尔通过增发5.76 亿股新股,累计募资 127 亿美元,但这也导致现有股东股权被稀释12%。不过,相较于现金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些交易背后 —— 美国政府、英伟达、软银等重量级玩家对英特尔的隐性背书。
2. 提振投资者信心,扭转市场预期
英伟达的投资还为英特尔带来了第二重利好:投资者信心的显著回升。尽管上述多轮融资的定价均低于交易当时的英特尔股价,但公司股价仍在此后大幅上涨。这背后是市场态度的转变 —— 投资者意识到,有美国政府、英伟达等巨头的支持,英特尔不会轻易 “倒下”。
对于他们而言,此时入手股价处于低位的英特尔股票,似乎成了一笔划算的投资。
3. 升级PC 芯片性能,强化产品竞争力
双方的合作还将助力英特尔升级PC 芯片产品,推出搭载 “英特尔CPU + 英伟达 GPU” 的组合芯片,并通过英伟达的高速连接技术实现硬件协同。这类新芯片将在游戏体验和终端侧AI 性能上实现突破,而这两大特性正是当前 PC 市场的核心卖点,有望帮助英特尔在PC芯片领域巩固竞争优势。
4. 重返AI 数据中心,挽回市场份额
最后,合作也为英特尔打开了重返AI 数据中心市场的通道。此前,英特尔CPU 长期主导服务器市场,但 AI 浪潮改变了行业格局 —— 数千亿美元的新增投资主要流向了用于AI 计算的英伟达GPU。
更严峻的是,英伟达随后推出了基于 ARM 架构的自研 CPU(不同于英特尔和超威半导体 AMD 采用的 x86 架构),这一举措几乎让英特尔彻底被排除在 AI 数据中心的硬件体系之外。ARM 基础设施部门高级副总裁穆罕默德・阿瓦德在今年 3 月的一次采访中曾预测,到年底,ARM 架构数据中心 CPU 的市场份额将从 2024 年的 15% 提升至 50%,而这部分增长的份额,大部分正是从英特尔手中夺取的。
如今,通过与英伟达联合设计芯片,英特尔的 CPU 有望重新进入 AI 服务器的硬件配置清单,从而挽回部分流失的业务。
核心难题仍未解决:代工业务成 “老大难”
英特尔最大的困境依然在于其代工业务。这项四年前启动的 “雄心计划”,原本旨在为全球芯片设计公司提供先进制程代工服务,为苹果、三星、英伟达等企业提供一个可替代台积电的选择。但从目前来看,这一计划进展并不顺利。
一方面,英特尔的代工业务至今未能吸引到大型外部客户;另一方面,其制造技术始终落后于台积电。在英特尔最近一次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新任 CEO 陈立武(Lip-Bu Tan)坦言,单靠英特尔自身的营收,已无法支撑下一代芯片技术研发所需的高昂成本。
显然,英特尔的代工业务需要外部客户的订单注入才能持续推进,但这恰恰是英伟达此次交易中未承诺的部分。尽管未来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但目前来看,这一前景远未确定。
在上周四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多次向陈立武与英伟达CEO 黄仁勋追问双方是否会在代工领域合作,但两位CEO 在回应中均回避了这一问题。不过,黄仁勋倒是借此机会盛赞了台积电的制造能力,称其技术堪称 “奇迹”。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