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不变的是对确定性的追求

少数派投资2022-03-25
摘要:格雷厄姆偏爱“烟蒂股”,而巴菲特发展了他理论,使“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成为价值投资的最佳方式,两者均以确定性为根基。

与其说格雷厄姆是“华尔街教父”,倒不如说他是“烟蒂股投资”的代名词。

多数人眼中,这位“股神”的老师、《证券分析》的作者,是个只会捡便宜货、过时了的老家伙。而巴菲特发展了他理论,使得“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成为价值投资的最佳方式。

就这样,预设的共识将我们裹挟:

既然有更先进的理论,何必再看陈旧、“落伍”的东西?

于是,价值投资被等同于基本面分析,“买入好公司、陪伴其成长”成为很多人的圭臬。

对此,我们不妨多想一步:

格雷厄姆这位华尔街教父,为什么意识不到好公司的价值,却更愿意买一些便宜的垃圾呢?仅仅是因为时代局限、个人能力不足吗?

本文将结合《证券分析》,带大家重温经典,剖析那个被多数人误解了的格雷厄姆。

内在价值:敢于与多数人不同

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以“内在价值”为基础。

多数人的眼中,这不过是个数值的概念。不少专业人士会用现金流折现算出一只股票的价值,然后据此判断股价的高低。

然而,《证券分析》中根本就没有提过,“内在价值”该如何计算,甚至直言臆测内在价值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格雷厄姆给出的定义是“事实证明合理的价值”。

他还特别强调:“分析师没有必要精确估计出每股的实际价值便可得出结论”。

连具体算法都没有,意义何在?

关键就在于对“市场先生”的否定。

市场价格是多数参与者一致预期的体现。而格雷厄姆却认为,还应存在一个与之不同、且被事实证明更加合理的“内在价值”。这是独立思考的意识:对已有共识持怀疑态度,敢于与多数人不同。

他将市场,比作一位情绪不稳定、犯各种错误的先生,正是这位先生非理性的行为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投资机会。

投资应以可靠基础为支撑

我们也是市场参与者之一,凭什么说多数人是非理性的?

在格雷厄姆看来,敢于否定市场先生的底气在于“全面、彻底的分析”,他明确区分了投资与投机,并将“有据可依”作为投资的必然特征。

他认为:“只要你的数据和推理是正确的,你就是对的”

对此巴菲特阐述为:“只要你的前提正确,事实正确,逻辑正确,你最后就是正确的”。

格雷厄姆这样描述一个“合理的推荐”:“它不仅必须要在市场上表现良好,还必须有合理的推理过程作基础……证券分析的专业标准要求所有的推荐者必须清楚注明推荐的类型,并形成推荐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

从而区分,到底是因为做了正确的工作,还是运气好。

这样做出的投资判断,才具备可重复性,能够在长期持续。

对“实力强劲公司”的投机

基于对客观事实和严密逻辑的苛刻要求,格雷厄姆对股票的成长前景始终抱以审慎态度。他对“好股票就是好投资”的观点提出了明确批判:

“将之称为‘对实力强劲公司的投机’也许更符合逻辑且有助于理解,这种‘投资’的结果与过去的那些投机行为并无二致,除了可能没有安全保障以外。”

对于市场上大家普遍看好的优秀公司,格雷厄姆看到其中“重复计算”的倾向:

“股价反映了一个良好的管理层带来的收益,也反映了‘良好管理’所带来的增益,这就导致了‘对同一个项目重复计入’,从而出现估值过高的情况。”

他认为证券分析主要是关注能以事实确定的价值,而非那些依赖对未来预期的价值。他将某一证券相关的重要事实分类列出,并用一种连贯一致且易于表达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些重要的事实包括证券条款、行业特征、公司运营记录(资本、负债、利润、股利等及其管理层)、法律法规等,而不应该仅仅基于过去,简单外推业绩趋势将会延续。

他更加看重被人们忽视的投资,如抛弃的股票或债券、清算、破产、套利等。

不变的是对“确定性”的追求

格雷厄姆偏爱“烟蒂股”,正是因为他对确定性的看重。

未来难以预测,我们无法获得预判一家高成长公司未来经营情况的充分信息,分析过程中的逻辑链条断点、乃至思维跳跃无法避免。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明确的依据说明“多数人乐观程度远远不够”,那么与其说是投资,不如以下注来形容更为贴切。这是格雷厄姆竭力规避的。

巴菲特发展了老师的理论,但他仍以确定性为根基。

他将投资的“可把握度”延伸到了未来,这不是盲目的过度自信,而是通过能力圈的构建,在个别领域获得了超越市场多数人的理解能力,严格意义上,他不是传统二级市场基金经理,而已成为控制、经营多家企业的“产业资本家”。

这与多数人想当然地买入好公司有着天壤之别,也是我们学习巴菲特时,不应忽视的类比前提。

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变化的是投资的表面形式,不变的是对确定性的追求。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