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柯林斯:企业衰落从狂妄自大、盲目扩张开始

砺石商业评论2021-12-04

砺石导语:本期推荐的书籍是吉姆·柯林斯所著的《再造卓越》。在这本书中,吉姆·柯林斯提出了企业衰落的五个阶段:狂妄自大,盲目扩张,漠视危机,寻找救命稻草,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

1、狂妄自大

优秀的企业可能会变得故步自封。尽管企业的领导做出了糟糕的决策或是丧失了自律性,但企业原先积累起来的力量在短期内仍会推动它继续前进。当我们变得傲慢自负,认为成功是理所当然的,忽略了最初成功的真正动因时,衰落的第一阶段就悄然降临了。

当成功者开始把自己的成功挂在嘴边(“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做了这些特别的事”),而不是深入发掘、洞悉成功的原因(“我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们知道为什么做了特别的事,我们也知道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原来的做法并不管用”),那么衰落很有可能就会接踵而来。

很多人获得成功是因为撞大运的缘故,如果这些人不能认识到运气在他们成功中所起的作用,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最后他们也就难免不狂妄自大了。

2、盲目扩张

第一阶段滋生了目空一切的傲慢情绪(“我们这么厉害,我们可以做任何事!”),会让你进入衰落模型的第二阶段。如果你有这种贪得无厌的心态,就会希望企业的规模越做越大,增速越来越快,听到的赞美越来越多,得到的所谓“成功光环”也越来越炫目。

处于衰落第二阶段的企业已经丢弃了将它们带到第一阶段成功之前的持久创造力,在无法取得卓越成就的领域盲目扩张,抑或过分强调增速而不能确保取得领先优势,或者同时犯下两种错误。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考虑自身实力而盲目扩张,造成关键岗位上缺乏能力超群的干将,那么它就等于自掘坟墓。对任何成功的企业而言,骄傲自满和因循守旧都是成功路上的拦路虎,盲目扩张更能准确地解释它们失败的原因。

3、漠视危机

当公司进入衰落第三阶段之后,内部的预警信号开始频现,但是公司外部“固若金汤”的表现让公司领导者对不佳的业绩视而不见,或是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周期性的”、“不至于那么糟糕”、“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衰落第三阶段,领导对负面的数据半信半疑,对于正面数据则夸大其词,把模棱两可的数据都解读成好消息。当公司遭遇挫折的时候,决策者会把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去承担责任。

高效能团队所特有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风格也在逐渐消失,甚至完全消失了。如果企业的决策者过分冒险而又没有充分考虑冒险的后果时,那么他就会把公司推入虎口,公司马上就会陷入衰落的第四阶段。

4、寻找救命稻草

在衰落第三阶段累积的威胁或风险转变成了现实中的不利局面,企业兵败如山倒的颓势尽人皆知。关键的问题在于,公司的领导者会作何反应?是去抓救命稻草,还是回归最初的创造辉煌之道。

处于衰落第四阶段的公司在寻找救命稻草的时候,会有一些常有的表现,包括起用踌躇满志的领导、采用激进却未经证实的策略、推行暴风雨式的变革、研发一鸣惊人的产品、尝试改变行业版图的收购或是寻找其他一蹴而就的良方。采取这些突击战略的效果最开始看起来还不错,但最后的效果就不一定理想了。

5、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

一个公司在衰落第四阶段停留的时间越长,越是急迫地想要寻找脱困办法,公司的处境就越有可能急转直下。在衰落第五阶段,因为屡屡受挫以及代价颇高的犯错,公司的财力大受影响,士气受挫,公司的领导者已经放弃了打造卓越未来的努力。有些时候,公司的领导者干脆把企业一卖了事;还有些时候,企业慢慢衰落直至被人遗忘;如果碰到一些极端的情况,企业马上就寿终正寝了。

尽管我们的研究表明,公司在陷入衰落的时候,通常会依次走过这五个阶段,但跳过其中的某一阶段还是有可能的。有些公司会很快走过衰落的五个阶段,而有些公司则要在衰落中挣扎多年甚至是几十年。

真力时公司历经这五个阶段耗时30年,乐百美公司从第二阶段一路下滑至第五阶段仅用了5年时间。

有些公司在一个阶段停留的时间会比较长,在另一个阶段则只是停留片刻。例如,埃姆斯百货公司在第三阶段停留的时间不到两年,而在第四阶段则整整消耗了十多年才转入第五阶段。

不同阶段之间也会相互交错,前几个阶段遗留的问题在之后的阶段也会继续影响公司经营。例如,狂妄自大很容易同盲目扩张同时出现,甚至和漠视危机同时出现(公司会宣称,“我们根本没有任何错,我们很棒!”)。

当我把本书的初稿发给一些批判性读者审阅时,很多人都说在谈论衰落态势的时候让人感觉看不到光明,甚至在读起来的时候感觉有些压抑。除了阅读衰落五个阶段的表现,在看到一家又一家曾经卓越的公司走向衰落时,你也会有相同的感受。这同研究灾难一样,会勾起你的兴趣,但却不会让你感到振奋人心。所以,在你踏上这段灰色阅读之旅前,请允许我给你介绍两点背景情况。

首先,如果我们仅仅研究成功公司的案例,那么对于自己全面了解情况是不利的。通过研究一家卓越公司是如何沦为平庸(或者更糟糕的结局),并把它和基业长青的公司进行对比,我们会收获更多。不仅如此,基业长青的一个关键在于,理解公司是怎样丧失其卓越地位的。我们最好能够洞悉其他公司是怎样衰落的,而不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重蹈他们的覆辙。

其次,我们在从事这项研究时,心里也带着美好的愿望。一方面,如果企业知晓衰落的风险地图,那么它们就能够尽早地预警,以扭转颓势。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一些公司即便深陷衰落第四阶段、依然能够摆脱危机,有些公司复苏后的表现比之前更为强劲。像纽柯公司(Nucor)、诺思通公司、迪士尼公司和IBM公司在历史上都曾陷入过低谷,但最后都再铸了辉煌。

卓越的公司也会摔跟头,而且可能会摔得很惨,但也有可能东山再起。如果公司已经深陷衰落第五阶段了,那么也就无力回天了。但如果公司陷入形势严峻的第四阶段,还是有机会翻身的。大多数身陷泥沼的公司最后都倒下了,我们不能否认这一事实。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企业的衰落主要是咎由自取的,而企业复苏的密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每个公司都经历了沉沉浮浮,很多公司在历史上都显露出了衰落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迹象,甚至出现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迹象。然而,公司出现衰落第一阶段的迹象并不代表公司一定会跌落至第五阶段。

资料表明,至少在过去100年的历史中,企业并不一定会因出现衰落第一阶段的迹象而分崩离析。否则,我们怎能见到已经书写了100年甚至150年辉煌历史的宝洁公司、3M公司、强生公司等企业。

公司也许犯过错,跌至衰落的阶段,但是初尝衰落的苦果并不意味着公司就回天乏术了。只要公司不是处于衰落第五阶段,你还是可以打造出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如果公司已经显示出衰落的疲态,我们该怎么办呢?事实表明,解决的良方主要靠坚守高度自律的管理法则。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