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集团CEO雷军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CEO。
“雷布斯”亲自带队,首期投入百亿元,未来十年投资额百亿美元……尽管目前小米造车只是刚刚启动,并无任何造车的细节信息披露,但发布会上雷军赌上一切All in造车的情怀和梦想,确实让人心潮澎湃。而围绕智能电动汽车,一场巨头们的造车“军备竞赛”,早已轰轰烈烈开始。100亿到底够不够
关于造车到底需要多少钱?尽管根据各家战略规划的不同,很难给出明确数字,但是从各路巨头的投入上还是能看出个大概。
对于造车早期的投入,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三强”或许会更有发言权。
特斯拉从2003年成立到2008年首款车型Roadster交付,用了63个月。而在2003年至2008年间,特斯拉的累计融资额大约为1亿美元。这么看,似乎100亿元的启动资金绰绰有余。不过,考虑到当时特斯拉所在市场的竞争对手不多,而且当时的特斯拉已经濒临破产边缘,看不到明确的未来,因此这种“极限状态”的数字不太能成为参考。
我们再来看一下国内造车新势力“三强”的情况。2020年,蔚来、理想、小鹏三家的年交付量分别为4.37万、3.26万和2.7万辆,都已度过了最初的发展阶段,逐渐步入正轨。截止2020年,蔚来、理想、小鹏的融资额度分别为835亿、362亿和458亿元,现金储备分别为425亿、298.7亿和353.4亿。由于目前即使理想也只是刚刚实现扭亏转正,因此可以对上述数字简单相减,三家新势力创立至今分别花掉了410亿、63.3亿以及104.6亿。
和“烧钱”的蔚来,以及“抠门”的理想相比,小米和小鹏在车型定位上可能更为接近,这么看来,前期投入100亿元步入正轨,还算是相对合理。
不过,如果放到十年的维度看,特斯拉从2010年上市至2020年间,包含研发、厂房设备、营销管理等方面累计投入超过2300亿元;三家造车新势力未来每年仅在研发上的投入都将达到30亿-50亿元左右;而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车企在营销层面的成本投入将会更多,这样看来,小米10年投入100亿美元,或许并不太够。
巨头造车“军备竞赛”
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需要在生存和发展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点。而对于在电动汽车领域被新势力们抢占先机的传统车企而言,投入更是有点“不计成本”。
2019年,现代汽车推出了未来5年约4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用于开发自动驾驶、电气化以及交通服务;
2020年3月,宝马集团宣布,未来五年投入300亿欧元推进电气化技术研发;
同月,通用汽车宣布在2020年-2025年间,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领域投入超过200亿美元;
2020年11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未来五年对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和相关未来技术的投资将增至约730亿欧元,达到该公司截至2025年1500亿欧元预算的一半。
2020年12月,戴姆勒宣布,将在未来5年间投资700亿欧元在研发、不动产、工厂及设备领域,以加速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
今年2月,福特汽车宣布,到2025年前公司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将投入290亿美元;
国内车企方面,2019年7月,一汽红旗发布2030技术发展战略规划,表示将投入1500亿资金用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全面推动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超级平台。
2020年12月,东风集团创业板IPO募资210亿元,招股书中透露全新岚图品牌高端新能源乘用车项目总投资110亿元,新一代汽车和前瞻技术开发项目总投资127亿元。当然,大手笔的并不仅仅是传统车企。3月25日,恒大汽车在2020年全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在汽车领域累计投资已超过474亿元,其中有249亿元主要用于整车研发设计、动力电池、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等领域,剩下的225亿元,则主要是工厂建设、设备采购和零部件采购等方面的投入。
互联网企业的造车野心
“不差钱”是小米造车的一大优势,也是互联网企业的普遍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企业对于造车这件事可谓觊觎已久。
1月11日,百度宣布与吉利组建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汽车行业。据媒体报道,早在2015年,百度对于自动驾驶的投入就达到200亿元。围绕自动驾驶领域苦苦耕耘多年,为行业输送了大量自动驾驶领域人才后,百度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
如今,智能电动汽车早已不再是蓝海。和当年造车新势力群雄逐鹿的局面不同,如今这个赛道上的,已是豪门云集,他们手握重兵,志在必得。
面对巨头们动辄百亿美元级的投入,要想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100亿真的只是一张入场券。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