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时泰”到濒临退市,众泰汽车比小米汽车差一个雷军?

远见资本局06-24

出品|远见资本局

作者|远见君

2025年6月,众泰汽车在一次《2025年6月1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受公司缺乏运营资金影响,截至目前公司整车业务未能复工复产,今年以来无整车生产,将面临退市

这家曾以“高仿神车”风靡市场的车企,如今年销量仅剩14辆,一季度净亏1.03亿元,净资产仅1.31亿元,距离“年末净资产为负”的退市红线仅一步之遥。而就在不到十年前,众泰还是年销33万辆、市值超300亿的“自主神话”。

同样是模仿保时捷的外观出圈,甚至众泰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鼻祖,众泰和小米之间,差的不只是时间,而是一整套面向未来的能力体系。

—01—

“拿来主义”失灵,众泰的模仿逻辑走到了尽头

众泰汽车,全称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永康市长城五金机械厂,2003年,成立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那时众泰还只是一家从事零部件的生产研发的公司,一年后买下台湾的丰田特锐生产线,才开始正式涉足汽车制造

而众泰汽车的崛起堪称国产车“山寨”巅峰。从众泰T600(对标奥迪Q5)、众泰Z700(影射奥迪A6L),到2016年爆红的“保时泰”SR9,几乎每一款爆款车型的核心卖点只有两个字:像和便宜。

尤其是2019年的众泰SR9,一款与保时捷Macan“像素级复刻”的SUV,上市三天订单破两万,直接把众泰推上了年度销量33万辆、借壳上市的高光时刻。

彼时的众泰,几乎成了三四线消费者心中“圆梦豪车”的代表。资本市场也给予了极大溢价——借壳上市时估值达116亿元,巅峰市值一度超过300亿元。

2017年众泰汽车销量为31.7万辆,连续两年销量突破30万辆,在中国本土车企销量排行榜上位列第八。

但所有的繁荣,都是建立在“外观模仿+低价策略”的基础上。当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众泰的护城河开始瓦解。

首先是技术瓶颈。发动机漏油、变速箱迟滞等“老毛病”频频出现;国六排放实施后,合规车型几乎为零;新能源浪潮来临时,研发几乎停摆——2024年全年研发支出仅570万元,同比下滑近九成。

其次是市场环境的剧变。消费者从“买车壳”转向“比性能、看智能”,而众泰始终未能完成产品结构和品牌心智的跃迁。模仿的路线,终究难以支撑起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与生态。

最终,众泰从流量盛宴走进了深度亏损。

2020年因连续亏损被戴上“*ST”帽子,2021年破产重整,江苏深商以20亿元接盘。2022年“摘帽”复牌一度被视作翻身信号,但不过两年时间,整车产量清零,销量跌剩14辆。

—02—

海外订单难救命,资本博弈掩不住基本面崩塌

2025年,众泰公开承认,公司复工复产依赖于“协调二股东浙商银行解除对重整资金专户的司法冻结”——但半年过去,问题毫无进展。

复产遥遥无期,订单只能靠“海外续命”来维持信心。公司对外宣称:阿尔及利亚1200台订单订金到账,伊朗三批零部件已完成发运。但现实是,在没有复产能力的前提下,任何订单都是空中楼阁。如果说“技术空心化”是众泰衰退的根源,那么“资金断裂”就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资本市场却在炒概念。2024年7月,众泰股价从1.31元暴涨至3.55元,涨幅接近140%。但这波行情与业绩毫无关系,不过是游资在“低价股+汽车壳”概念中搏傻。这种对“壳资源”的炒作,其实反映的是市场对众泰“实业无望,只剩资本价值”的判断。

而内部管理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信任。2024年,公司营收5.58亿元,同比下降近24%,连续六年累计亏损超286亿元;同年董监高薪酬总额却高达954.91万元,同比暴涨61.45%;董事长年薪近200万元,而整车产量为零;研发人员数量由161人锐减至81人;核心高管频繁离职,“个人原因”成为统一口径。

众泰的现状,不仅是技术的失败,更是公司治理与战略定力的溃败。面对数次生死关口,它没有坚定投入未来,而是选择“靠概念炒作活下去”。如今,这种短期行为已失去市场耐心。

—03—

小米造车的底层逻辑,是众泰到不了的彼岸

同样靠模仿保时捷的外观“出圈”,小米汽车为什么能实现交付、破圈、热销?它和众泰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核心在于:众泰靠模仿搏短期,小米靠技术押未来。

首先,小米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以“智能化”为核心的造车路线,强调软硬一体、数据闭环,2024年SU7上市前就完成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自研电机、电池等关键环节的整合。

其次,小米具备稳健的现金流与长期资本耐心。仅2024年,小米在造车领域的投入就超过两百亿元,背后是手机主业稳定的现金流支持。这让它有足够长的研发周期和错误容忍空间。

最关键的是品牌心智。小米在“性价比+科技体验”上的品牌认知,成功从手机延展到汽车,形成消费心智迁移。而众泰的品牌,始终脱不开“山寨”、“低端”的标签,哪怕后来再做新能源、再换设计,也难以获得消费者真正信任。

小米造车成功的底层逻辑,正是众泰失败的反面:不是以销量为终点,而是以能力构建为起点;不是在红海中压成本,而是在长期中压技术;不是靠一次爆款出圈,而是靠组织体系支撑产品周期。

上文

雷军为何频频“感谢北京”?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精彩评论

  • 黄雀伺蝉
    06-24
    黄雀伺蝉
    不不不。。。众泰和小米除了品牌、耐心、技术,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质量问题,,,,谁也不会买一辆经常出问题的车,众泰其实已经给大家答案了,,刚开始卖得好,是外形好看,最后不行了是质量不行,小米还有一个就是极致的性价比,阿维塔也好看,质量安全良好,但是价格太贵,,,这两个点就是汽车界的开卷考试,奈何学到的车企不多,
发表看法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