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国家药监局的一纸公告在医药行业激起波澜:56个药品注册证书被集中注销,其中进口批文占比超过50%,涉及葛兰素史克的乳腺癌药物甲苯磺酸拉帕替尼片、辉瑞的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安进的依洛尤单抗注射液等知名原研药。
这是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型的缩影。在专利悬崖和集采压力下,外资药企正集体剥离成熟药品资产,向高利润蓝海撤退。
这场持续蔓延的退市潮为腾挪出巨大的市场真空带,更倒逼着中国医药市场加速价值重构。
01
原研药退市:跨国企业战略的再定位
退市主力集中于专利保护到期的成熟药品。当仿制药品凭借成本优势涌入市场,原研药的价格体系首当其冲。而带量采购的常态化实施,更将这种冲击推向极致。
像白蛋白紫杉醇在十三省集采续约中,中标价低至148元/支(0.1g),较四年前降幅达80%,跨国药企即便将价格压至成本线,仍难敌本土企业极致成本优化的供应链。这种利润的“绝对压缩”,使退市成为经济理性下的必然选择。
面对原研药市场空间的持续萎缩,跨国药企正通过资产交易实现软着陆,有的出售产品,有的直接出售整个中国区业务。像卫材制药的胃药雷贝拉唑钠面临市场萎缩,康桥资本以7.25亿元收购其权益。
而对跨国药企而言,出售成熟药品资产既可回笼资金,又能规避集采冲击,实现了风险转移与持续收益的双赢。
剥离成熟资产的同时,跨国巨头正全力抢占创新药高点。诺华推动核药Pluvicto向早期前列腺癌治疗拓展,预计覆盖患者规模扩大三倍。财报显示,该药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13.92亿美元,2025年Q1仍保持21%增速。放弃低利润红海市场,以技术壁垒构建定价护城河,成为跨国药企的新策略。
通过退市与资产出售,跨国药企不仅实现资金回笼与风险规避,更完成了从“全产品线覆盖”到“高价值靶点突破”的精准转型。
02
国产替代的进阶之路:从仿制到创新的生死竞速
原研退市后释放的市场真空,成为国产仿制药的爆发契机。像百时美施贵宝的原研药白蛋白紫杉醇退市四年间,恒瑞、石药等多家国产企业集体涌入,推动该品类市场规模逆势增长。(药智数据、药智咨询数据显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开始执行国家带量采购后,2021年、2022年销售总额同比上涨30.07%、14.39%)
但仿制药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头部企业尚可凭借规模效应维持微利,中小药企则陷入“中标即亏损”的囚徒困境。可以预见的是,行业集中度正在快速提升,单品种市场从十余家混战演变为2-3家巨头割据。
当然,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资源流向的改变。当仿制药企业通过价格战完成原始积累,越来越多资源开始流向创新药研发。2024年国产创新药临床申请数量首超跨国药企,在ADC、CAR-T等尖端领域,本土企业与罗氏、诺华的合作项目激增。这都将推动患者获得可负担的突破性疗法。
这场退市风暴的本质,是国内医药产业价值链条的再分配,既加速仿制药的发展,也倒逼中国药企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创造”,推动着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
结语:原研药的退市带来了市场重构机会,推动着中国医药产业形成“金字塔结构”:底层的成熟药品由成本极致的本土仿制药企主导,中层的改良型新药和生物类似药领域,则是中外药企贴身肉搏,而塔尖的全球创新药竞技场,仍是跨国药企的主场。
但变局正在酝酿,恒瑞、百济神州等企业已有超50款创新药进入国际多中心临床,而诺华、罗氏等巨头则通过合作引进本土生物技术公司的ADC、CAR-T项目。当仿制药替代的红利期结束,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