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的一起涉及小米SU7的严重交通事故,再次将小米汽车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图片来源:微博
一场事故
让小米汽车梦回3.29
目前舆论场各方围绕事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3.29的铜陵事故如出一辙。舆论的焦点同样锁定在“车门打不开”上。
尽管关切点相同,但激发公众情绪的点有所变化。
首先,与铜陵事故不同,此次官方通报明确车主涉嫌酒驾,因而车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铜陵事故中,车主启动了NOA,公众质疑小米的NOA存在夸大宣传的问题。
其二,铜陵事故中,车身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形,而网传图片显示,此次成都事故中,事故车辆车身结构无明显变化,所以车门“应该”能打开。当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车身完好,不代表车门和车锁结构完好,仅凭图片和视频,无法确定撞击对相关结构的影响。
其三,成都事故中,根据网传视频,好几位路过的热心人看到车内有人被困,立刻赶过去施救。他们以手砸、以脚踹试图打开车门,将人拖出,但车门就是打不开。完整的施救画面,进一步点燃了公众的情绪。
此外铜陵事故中,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此次成都事故尚未有明确事故车辆速度信息释出。
据报道,针对“网传救援者无法从车外拉开车门”的说法,小米汽车客服回应,最终以警方调查为准。该客服还表示,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接受到碰撞信号后,将会触发整车解锁,通过拉动车门外把手,可开启车门。
现行的《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国标规定,车辆在碰撞发生后,至少应保证一扇车门能够打开;而将于明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乘用车后碰撞安全要求》标准明确要求,碰撞试验结束后,车门必须处于解锁状态。不过,通过上述两项国家标准的碰撞试验速度均只限定在50km/h±2km/h。从现场视频推算,成都碰撞事故中小米SU7 Ultra的车速已经远超国标要求。
综合来看,根据目前可确认的事故信息,很难判定小米汽车在事故中有多大责任。
关于打不开车门的问题,很多人归咎于隐藏式门把手,不过隐藏式门把手并非小米首倡,已有大量车型采用,或许存在安全隐患,但并未曝出包括小米在内的车企产品,存在明显的安全设计缺陷。
目前《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已公布,有望推动行业改进产品,提高门把手安全系数。
动力太强,也是问题
3.29的铜陵事故,事故调查与责任认定,此后再无公开信息释出。
4月5日,一人驾驶小米汽车途经徐闻县曲界镇华海农场附近时,与对向车道一辆两轮电动车发生碰撞,致电动车两名驾乘人员当场死亡,汽车起火燃烧。
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披露,因辅助驾驶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小米决定召回2025年8月30日前生产的约11.7万辆小米SU7标准版电动汽车。
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末,SU7累计销售近34万辆。此次召回数量约占该车型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据“新黄河”报道,10月9日凌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澳前镇,一辆小米SU7在东澳渔人码头坠海,车辆已于当日上午8时被打捞出水,驾驶员经确认已无生命体征。报道指出,当地工作人员向该媒体表示,“说是喝醉了,人已经去世了”,此外,公安及海事部门正调查事故原因。
再就是此次的成都事故。
目前没有数据证明,小米汽车的事故率更高,安全性更低,但小米汽车发生事故之后,往往对应更高的关注度,这并不能单纯用“车红是非多”解释。
事实上还与小米汽车的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理念有着直接关系。
比如突出辅助驾驶能力,此前行业普遍存在夸大宣传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米汽车对辅助驾驶的夸大宣传和过度营销就没有责任。
再比如驾驶性能。自小米汽车“出道”开始,就把纽北赛道跑圈作为营销亮点,以此突出产品的驾驶性能。
然而对于大多数车主和大多数驾驶场景来说,车辆驾驶性能是过剩的,“帅但不实用”。所以一直有声音质疑,小米汽车的产品,尤其是的SU7过于注重动力,“车身控制系统”跟不上,放大了驾驶风险。
对此,笔者也有切身体会。随着新能源车快速普及,很多车主的别车、塞车越来越极限。尤其在堵车的时候,过去塞车插队,还讲究计算安全冗余,现在很多车主塞车,零帧起手、见缝插针,原因在于新能源车普遍反应更快、加速更快。
而小米汽车主打的高性能,无疑进一步放大了风险,以至于小米汽车的车主,被不少网友戏称为“绿化带战神”,因为不少车主驾驭不了加速猛、速度快的小米汽车,稍有不慎就冲入绿化带。
结语
事故发生后,小米集团股价暴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与公众的态度。
当 “加速快”“智能化” 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卖点时,我们是否在无意间模糊了 “性能” 与 “安全” 的边界?车企对驾驶乐趣的渲染、对技术参数的放大,能否匹配对 “普通人驾驭风险” 的考量?
汽车从来不是孤立的 “私人消费品”,而是公共交通体系中的一环。驾驶者的酒驾行为、对高性能车的驾驭能力不足,是个人责任的失守;但车企对安全设计的冗余度考量、对用户的风险科普,则是公共责任的底线。一次次事故反复凸显出:安全不该是 “达标即可” 的及格线,而应是 “向极端场景延伸” 的生命线。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