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上,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10月16日,小米董事长雷军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的这番呼吁,与他身后产品事故频发的现实,形成了尖锐对比。就在三天前,成都一辆小米SU7碰撞起火,车门无法打开,驾驶员不幸遇难。
而雷军选择在悲剧后谈论“黑公关”,非但未能平息舆论,反而引发更强烈的质疑。但这不是孤例,小米法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已完成对16465条舆情线索的法律评估,对92个恶意侵权账号提起民事诉讼。雷军多次表示小米汽车是“全网被黑最惨的品牌”。但当企业将批评声浪简单归类为“黑公关”时,真正的信任危机已悄然而至。
安全危机,成都车祸引爆信任崩塌
10月13日凌晨的成都车祸,暴露了小米汽车致命软肋。现场视频显示,救援人员徒手砸窗、使用工具破拆,却无法打开车门。最终车辆起火燃烧,驾驶员丧生。警方通报提及驾驶人涉嫌酒驾,但舆论焦点集中于“车门打不开”。
这已是小米SU7在198天内发生的第二起致命事故。小米SU7采用的半隐藏式电子门把手,在碰撞断电的紧急情况下,成为致命隐患。这与传统机械门把手的可靠性形成鲜明对比。车祸当日,小米股价暴跌8%。市场用脚投票,显示出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深度担忧。
危机应对,回避与沉默加剧质疑
成都车祸后,小米的危机应对再次失分。事故当天,雷军微博照常宣传“帕米尔高原非常美”、“阳光下更好看”,与悲剧现场形成刺眼对比。这种“日常宣传”引发公众强烈反感。相比之下,今年3月安徽铜陵事故后,雷军至少还在72小时后做出了道歉。更令人不解的是,截止事件发生已超过一周,雷军还未回应成都事故,也未提及对遇难者家属的慰问。这种沉默与雷军高调呼吁抵制“黑公关”形成双重标准。在智能汽车时代,安全应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当小米直播间被“车门打不开”的质疑刷屏时,官方的回避态度只能加剧信任危机。
雷军今日微博截图
频发问题凸显品牌短板
除车门外,小米汽车在短短一年内陷入多重质量争议。SU7 Ultra宣称的1548匹最大马力,在4月30日的系统更新后被限制到约900匹,需达成特定赛道成绩才能解锁。这种“性能缩水”引发车主强烈不满。
更令人质疑的是,花费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前舱盖,实际效果与宣传存在明显差距。车主拆解发现,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设计既无法有效引导气流,也未能产生下压力。面对质疑,小米以“信息表达不够清晰”轻描淡写地回应,将问题归咎于“复刻原型车造型”需求。
这种避重就轻的回应,难以平息车主不满。今年9月,小米召回11.7万辆SU7。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召回是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缺陷调查后开展的,而非小米主动发起。
转移视线难掩产品危机
随着质疑声增多,小米开始将批评归类为“黑公关”行为。2025年9月,雷军发文称,小米法务部已取证数百个账号并发起诉讼。官方媒体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浙江省官媒“钱江晚报”直言,企业不应把“正常批评与黑公关混为一谈”,不要偷换概念,转移公众对产品问题的关切。“第一财经”以《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为题,直击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问题。“经济观察报”发表《小米之“祸”》,直指小米模式、理念和生态三大问题。
基本盘松动,忠诚用户离去
小米的成功,始终建立在“忠诚用户”这一基本盘上,但连续的安全危机正动摇这一根基。当一辆车连基本的安全门都无法打开时,再高的智能配置也失去意义。 新能源汽车发展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为追求风阻系数和科技感,而忽视安全环节。
随着工信部推动应急知识普及,要求车企将应急解锁操作纳入提车强制培训,消费者将更加关注车辆安全性能。对靠粉丝起家的小米而言,失去忠诚用户信任的风险远比短期股价波动更为致命。
成熟企业不会将“黑公关”作为应对所有批评的挡箭牌。当小米汽车车主在事故后担心车门无法打开,当忠实粉丝发现宣传与实际产品存在差距,雷军和小米需要的是坦诚与改进,而非将批评等同于“黑公关”。如果小米继续将精力放在指责“黑公关”而非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最终失去的将不仅是潜在客户,更是那些曾经力挺小米的忠诚基本盘。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