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的文章《大摩:京东的“凛冬”与340亿亏损黑洞》被京东投诉,尽管被微信团队否了,但为了不惹事端我还是把它隐藏了!
如今Q3的业绩报告也出来了,业绩说明会也开了,可以站在更公正的立场来谈了,京东应该不会再投诉了吧?
京东2025年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4.9%至2991亿元,创下近几个季度增速新高。然而在这光鲜背后,是净利润同比下滑54.7%的尴尬。
更引发市场担忧的是,包括外卖在内的新业务亏损高达157亿元,相当于每天亏损超过1.7亿元。
而被市场广泛关注,引发这波投诉潮的“罪魁祸首”,就是摩根士丹利发布题为《京东,凛冬将至》的35页报告,将京东评级从“平配”下调至“减配”,并直言京东是未来12个月内处境最差的电商股。
01 .
业绩的两面性:用户增长与利润下滑
京东第三季度营收达到2991亿元,同比增长14.9%,连续四个季度收入增幅保持在10%以上。在存量竞争为主的电商市场中,这一增速展现了京东的增长韧性。
用户增长成为本季度最大亮点。年度活跃用户数在10月份突破7亿大关,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超过40%,用户购物频次也增长40%以上。
然而,利润端却呈现另一番景象。第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53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17亿元相比几乎腰斩。营销开支同比翻番,从去年同期的100亿元增加110.5%至211亿元,营销费用率从3.8%跃升至7.0%。
作为集团“压舱石”的京东零售业务保持稳健,第三季度经营利润为148亿元,利润率达到5.9%,较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
但新业务经营亏损高达157.36亿元,亏损率高达100.9%。
02 .
国补依赖症:政策红利消退的挑战
大摩报告尖锐指出,京东独特的自营家电及电子产品属性,使其成为本轮国补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调研数据显示,58%的国补参与者选择京东作为使用补贴的首选平台,远高于淘天(49%)和拼多多(17%)。
这种高度依赖已成为京东的双刃剑。自2025年8月起,国补政策开始退坡,多地政策出现明显收紧迹象。江苏、四川等地实行“配额制”,每日或每周限量发放补贴名额;上海、安徽等地则实行更为严格的“抽签制”。
更严峻的是“消费透支”现象。调研数据显示,70%的国补参与者将未来1-6个月的消费计划提前,13%的人甚至提前了半年以上。 在国补政策实施前的2024年二季度,京东电子产品及家电收入曾出现5%的下滑。
随着国补力度加大,2025年二季度该板块增速一度飙升至23%。
大摩预测,随着国补退坡和消费透支效应显现,京东未来的收入增速将迅速回落至个位数。
03 .
外卖困局:规模扩张与亏损收窄的悖论
京东外卖业务呈现出矛盾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据京东管理层透露,外卖业务已实现“环比投入收窄”,这主要得益于运营效率提升和“在行业竞争中保持理性”。
京东CEO许冉在业绩会上表示:“外卖GMV环比取得双位数的增长。在单量增长的同时,订单结构也变得更加健康,正餐的订单占比持续提升”。
然而,大摩数据却描绘了另一幅图景。报告显示,京东在即时零售市场的商户端份额已从二季度的11%下滑至三季度末的8%。
面对阿里和美团分别350-400亿元和180-190亿元的三季度投入规模,京东显得力不从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单位经济模型。大摩估计,京东外卖每单亏损约9元,2025年总亏损可能达到340亿元。 这种“流血换增长”的模式可持续性令人质疑。
京东旗下外卖品牌七鲜小厨的商业模式也存在逻辑矛盾。其采用“外卖配送+门店自提”模式,却不提供堂食,这与京东自身规定的“只允许具备堂食能力的餐厅入驻”相悖。
04 .
协同效应:外卖与核心零售的互动真相
京东进军外卖的初衷之一,是希望通过高频业务带动低频的电商业务,为平台注入新增流量。据京东高管透露,最早一批外卖用户向其他业务的转化率已接近50%。
许冉在业绩会上强调,外卖业务最终将是一个可以独立生存的业务,同时会深植于整个京东的业务生态,包括用户端、供给端和履约端。
然而,不同品类商品的增长情况呈现出明显差异。2025年第三季度,京东日用百货类商品收入同比增长18.8%,而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收入增速仅为4.9%。
这表明,外卖业务对日百品类的带动作用更为明显。
但大摩报告指出,58%的消费者是因为国补才选京东,而不是被京东的服务和体验所吸引。 一旦补贴政策退出,京东能否保持用户忠诚度存在疑问。
05 .
大摩看空:市场为何如此重视这份报告
大摩报告在京东财报发布前的静默期发布,长达35页,这种操作在大型券商中实属罕见。市场对这份报告重视程度之高,源于其指出了京东面临的系统性危机,而非短期业绩波动。
大摩并非全盘否定京东的价值,而是对其战略执行能力和资本配置效率提出质疑。报告总结了京东面临的“三重困境”:国家补贴红利的消退、即时零售业务的红海竞争以及过往新业务屡战屡败的增长困境。
京东过去五年在新业务拓展上屡战屡败,从社区团购、京喜APP到直播电商,均遵循“高调启动+巨额补贴+KPI狂奔”的模式,经历短暂爆发后迅速边缘化。
大摩认为,这反映出京东在资本配置和新业务孵化上的短板。
06 .
战略迷失:京东的核心问题何在
京东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为创新而创新”的怪圈。看到别人做外卖,它就冲;别人搞社区团购,它就跟;别人押注AI,它也喊;别人造汽车,它也造!
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打法,不仅浪费资源,更透支品牌信誉。
京东患上了“大公司病”:以为有钱就能复制成功,以为流量就能碾压对手。 然而,社区团购需要地推铁军,直播电商需要内容基因,即时零售需要线下商户的深度绑定,这些都不是单靠资本和流量能解决的。
京东似乎迷失在“规模幻觉”中,忽略了电商的本质是效率、体验与信任的长期积累。当年靠自建物流赢得口碑,如今却在即时配送上难以追赶竞争对手的配送速度。
当年靠正品保障建立壁垒,如今在低价混战中模糊了自身定位。
07.
写在最后
面对质疑,京东CEO许冉强调,外卖业务是长期战略,最终目标是使其成为可以独立生存的业务。随着国补政策退潮,京东零售业务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京东仓库里的货品周转天数已接近36天,为近年新高。当“快”不再是京东的独家优势,当“正品”不再是京东的独占标签,京东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立身之本。
大摩报告最后写道:“凛冬已至,冰河期还有多远?”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京东能否找回那个以物流快、正品保障、服务靠谱立身的自己。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