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对互联网首诊服务进行研究,以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在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于业内来讲,这是一个极其重磅的新闻。互联网医疗首诊落地的时间越来越近,问题也来了,互联网医疗首诊的放开,利好谁?会对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020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超900亿元,这么大的市场规模,并不包括互联网医疗首诊在内。一旦互联网医疗放开首诊,就等于放开了另外一个巨型市场。
严禁首诊曾是互联网医疗的“红线”和“底线”。2018年7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明确规定看病“首诊”不能网上进行。
但是随着互联网医疗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互联网医疗的相关需求日渐增长,关于互联网医疗的政策逐渐变得宽松,在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处方药对互联网医疗开闸之后,首诊也开始有了放开的可能。
2020年4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提将首诊纳入互联网医疗。
其中指出:“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在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开展互联网医疗的医保结算、支付标准、药品网售、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多点执业、家庭医生、线上生态圈接诊等改革试点、实践探索和应用推广。”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主要在河北省(雄安新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6个省市。也就是说,这6个省市率先试点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
《方案》的发布,首次突破了以往只允许进行常见病、慢性病的线上复诊政策,对互联网医疗首诊具备破冰意义。
如今,国家卫生健康委表态正在研究互联网首诊说明,互联网首诊彻底放开的一天不远了。无疑,这将对现有业态产生巨大影响。
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为例,三大港股上市平台旗下业务都有互联网医疗这一块,但都不是主体。
社长在以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过,这三家平台的主要营收来源都是医药电商。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的医药电商营收占总营收的90%左右,平安好医生的医药电商营收则占总营收的50%以上。
对于这三大平台来讲,互联网医疗存在的最大价值是服务医药电商。患者从互联网医疗上就诊,然后被推荐相应药品,再被引导至医药电商平台上,产生购买行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以自负盈亏的闭环。
在这个闭环里,在首诊放开之前,互联网医疗主要做慢性病和常见病的复诊,医疗技术也不必非常高,也不必承担营收压力,只要给医药电商导流即可。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以及互联网医疗放开处方药,都能给这个闭环的各个环节增加流量。
但对于那些没有闭环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讲,首诊放开之前,怎样生存成为问题。
首诊放开以后,没有闭环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和水平,直接赚取患者的就诊费用,来和其他互联网医疗平台同台竞技。
从这角度来看,放开首诊以后,互联网医疗平台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会越来越回归医疗的本质。放开首诊利好的,是那些真正想通过互联网来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条件的平台。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