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出售所持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全部股权,投资大润发最终亏损131.77亿元。
难道锅要甩在实体超市生意真的就越来越难做了吗?
其实我认为:锅不在实体难做,锅在阿里不尊重常识。
阿里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尊重常识。
这几年阿里投资的公司后的公司慢慢都变得阿里味太重,越来越差。
优酷,行业老大加老二合并,被干到第三。
天天动听,虾米音乐,被阿里送上西天。
UC行业老大,现在老二。
微博被阿里投资后,全部是广告。
几乎是收购10家公司,他们能干倒闭九家。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强行嫁接土皇帝只能爽一时不能爽一世。
阿里电商做成功之后,收购其他的行业稳固自己的基石,这是任何一个高增长企业都必须做的,这是有远见的“道”,值得称赞。但阿里的“术”就是中式官僚主义的扯淡史:收购一个企业,不管3721把自己的信任的高管搞过去直接做土皇帝,对被收购的企业指手画脚,本来人家在自己的领域做得不错才被阿里收购,也就是被收购的管理团队本来就是优秀团队,但是中式逻辑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前团队会做事有什么用?阿里要“自己人”啊,阿里总是盲目自信,自己人过去,有什么做不好的?你们能做的我阿里人不会?于是空降官僚过去,土皇帝再来一波换血,被收购企业一开始保持惯性增长,土皇帝把这作为自己的KPI,阿里的KPI文化真的人间毒瘤,官僚们摘桃子拿奖金,继续赶走旧人。然后人换得差不多了,整个体系以一个适应阿里思维的逻辑,运行着优酷、运行着大润发、运行着银泰,其实,就是企业文化里面不尊重常识,不承认行业侧重点差别,不承认差异,总是以大压小,期待用固定的阿里思维文化,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优酷皆准、在大润发皆准、在银泰皆准。
结果就是放那儿了,KPI上都准,但业绩不准,以前人家业绩85分,阿里来一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高管履历闪亮了,一看业绩只剩40分了,还在降,趁没砸手里赶紧又卖掉。所以阿里的收购操作,更多的不像是长效投资操作,也不太像是要夯实自己的基石,更像是金融操作,收购,然后核心资产一顿左右腾挪变现,利益到手了,壳子再包装包装卖掉。纯二道贩子的手法。有点像某些快进快出投资举牌徐工南玻那种机构,不关注企业发展,只关注快速搞到手把核心资产弄到手然后又快速卖掉,被折腾的企业越多,竞争对手就越少,还把他们的核心都随意摆布了一道。
阿里始终不尊重的常识就是:这个世界上有比阿里更有才能的人存在。不承认闻道有先后,不承认术业有专攻。
当然,如果收购的目的本来就不是长效经营,而仅仅是摘桃子,那就无所谓了。 $阿里巴巴-W(09988)$ $阿里巴巴(BABA)$ $阿里巴巴-WR(89988)$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