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转负,通缩要来了吗?

房东经济学
2020-12-09

国家统计局在今天公布了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以及1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的数据,其中CPI出现了十一年来首次同比下降,所以这个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上证指数(000001.SH)$

官方数据显示,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环比10月下降了0.6%,同比去年11月下降了0.5%;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10月份上涨了0.5%,同比去年11月下降了1.5%。由于CPI和消费挂钩,与普通人的生活相关度更大,今天我们主要聊聊这次数据有什么意义,以及未来短期、中期、长期的物价趋势。

近一年的CPI变化

11月份的这一期数据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是因为它是十一年来首次转负,上一次CPI的同比增幅为负还是2009年10月,当时中国正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逐渐复苏。从历史来看,这种数据是“十年一见”。

上一次发生CPI同比转负 还是在2009年

但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过去一年多各个月的CPI水平,就会发现今年11月出现CPI同比负增长并不奇怪,因为前一年的基数很大。

2019年1月-2020年11月中国消费品物价指数(数据以2016年1月定基为100)

从往期数据看,2019年10月时CPI是110.8、今年10月时是111.4,也就是说今年十月和去年十月已经基本持平的了,而且我们在十月就看到近期月度的消费品价格在下跌,而去年的11月相比十月进一步上涨,此消彼长之下,十一月的同比变化为负。实际上,在这次数据公布之前,市场就普遍预计CPI零增长,所以对于这次负增长0.5%的数据不需要感到恐慌。

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下上图数据中的2020年1月和2月,这两个月的CPI比2019年10和11月短期内高了很多(红色箭头),再加上2021年春节比较晚,由此推测在没有春节助攻的2021年1月,CPI同比下降的幅度可能比这次数据还要大。但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冲击,CPI逐渐下降(绿色箭头),对于2021年同期来说基数也会变得越来越小,所以2021年上半年我们会看到CPI增幅逐渐回升。

CPI负增长让我们想起了通缩,比如日本那种20年物价不涨、房价十年跌一半的状态。之前的主题也聊过通缩的危害,当通缩一旦发生并且形成预期时,人们会意识到手上的钱在未来可能越来越值钱,结果就是消费者和企业都会主动降低投资和消费欲望,然后带来更大的通缩,还让存量债务的负担越来越大。

好消息是,现在中国在数据上看到的通缩是短期的。因为在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等几个头部玩家的比赛放水之下,很多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已经开始上涨,传导还需要更多时间,2021年会涨的更多。

我们看到11月的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虽然同比去年同期仍然是下降的(下降1.5%),但环比上个月已经出现了0.5%的上涨,物价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从PPI传导到CPI的,因为先有工厂生产、再有市场消费,PPI的变化一般可以理解为CPI的一项先行指标。

PPI在11月出现了一年以来最大的环比涨幅(黄线),同比跌幅也在收窄

放眼未来,我们大概率会经历大约三个月的通缩(短期),然后在之后的一年经历全球大放水带来的通胀(中期),再然后因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老龄化加深重新回到低通胀状态(长期)。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可以说是相当克制,可能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收得最紧的一家,所以我们看到美元人民币汇率已经到了6.5的地步。我在上个月的主题“人民币飙升,下一步怎么走?”中提到过,按消费品和可贸易品对比,人民币购买力还是不错的,人民币唯一的风险在于个别估值高到吓人的资产价格,说白了,一套北上广深的老破小就可以换100万美元或更多的外汇,这就是空头的力量来源,如果这个问题被解决,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就会更加轻松。中国未来只要坚持扩大开放、促实业、去泡沫,人民币的强势就可以得到维持。

2020年就快过去了,中国的人口结构摆在这里、工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也摆在这里,已经不存在大通胀的基础,所以我们不要被别人贩卖焦虑,更不要乱投资瞎负债。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