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崛起:英伟达投资逻辑迎来质变,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美股智投
02-03

DeepSeek来袭,英伟达投资逻辑生变?——如何看待AI新势力的冲击与机遇

近年来,AI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众多技术创新,而DeepSeek的出现无疑让市场为之一振。这一中国企业推出的开源AI模型,以更低算力成本实现媲美主流大模型的表现,甚至有望改变现有AI算力的供需格局。这一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引发市场关注,并让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英伟达(NVIDIA)的核心竞争力和长期投资逻辑。

DeepSeek冲击算力需求?英伟达的核心护城河仍在

DeepSeek的技术突破使得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对高端GPU的依赖度可能下降,市场随即出现对于英伟达GPU需求下滑的担忧。然而,这样的担忧是否真的成立?事实上,降低算力成本并非DeepSeek的独创,OpenAI在ChatGPT的迭代中早已实现了显著的单位算力成本下降,而英伟达自身更是一直致力于提升GPU效率,使得单位算力性能提升数千倍。但即便如此,英伟达的需求依旧保持强劲增长,足见算力需求从未真正被满足,反而在更高效的硬件和优化的软件加持下持续扩张。

这一现象可以用**“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来解释——技术进步导致算力成本下降,最终带来的往往不是需求的减少,而是更大规模的需求增长。正如计算机算力在过去数十年间的指数级提升,不仅没有满足市场,反而推动了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更大规模的算力需求。由此可见,DeepSeek等AI优化技术的出现,或许不会削弱英伟达的市场,而是可能进一步加速算力需求的扩张。

真正的护城河:英伟达的软硬件生态

如果仅仅从硬件角度分析英伟达,或许会忽视它真正的护城河——CUDA生态系统。CUDA不仅是英伟达GPU计算能力的核心软件支撑,也是全球AI开发者和企业所广泛依赖的平台。即便AMD等竞争对手的硬件在算力上已经不落下风,但由于缺乏完善的软件生态和开发者支持,始终未能真正撼动英伟达的市场主导地位。DeepSeek的出现并不会改变这一格局,反而可能进一步促进AI行业对于CUDA的依赖。

与此同时,算力的进一步优化可能使得AI技术更广泛地渗透到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市场,而这恰恰是英伟达推动AI普及化战略的核心。算力降本增效带来的,并不是对高端GPU需求的削弱,而是更大的市场空间。只要CUDA的护城河稳固,英伟达的行业领导地位依旧难以撼动。

短期风险:美中竞争下的政策不确定性

虽然DeepSeek的技术创新不会对英伟达构成直接威胁,但它确实可能引发美国政府对中国AI行业的进一步关注,并导致更多针对高端芯片的出口限制。近期市场的一个关键担忧在于,DeepSeek的成功或将促使美国政府对英伟达向中国出售芯片的监管进一步收紧。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近年来新加坡市场的营收占比激增,这被市场解读为中国市场需求通过第三方渠道获得供应。如果美方加大监管力度,英伟达短期内或许会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不过,从长期来看,中美科技竞争的加剧可能带来两个结果:一方面,中国AI行业将进一步推动本土化替代进程,可能对英伟达的部分市场份额产生影响;但另一方面,美国和全球科技巨头可能加大对AI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扩大GPU需求。这种短期风险虽不可忽视,但对于长期投资逻辑的影响或许并不显著。

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面对DeepSeek的冲击,英伟达投资逻辑的核心正在从“纯粹的算力需求”转向“软硬结合的生态护城河+长期需求膨胀”。对投资者而言,关键在于认清以下几点:

  1. 算力优化≠算力需求减少,技术突破往往会带来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推动更大的市场增长。

  2. CUDA是英伟达的真正护城河,AI芯片行业的竞争不仅仅是硬件算力的较量,更是软件生态的比拼。

  3. 短期波动难以避免,但长期逻辑仍然稳固,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短期风险,但AI的产业趋势仍在加速发展。

因此,长期来看,DeepSeek的出现不仅不会削弱英伟达的市场地位,反而可能在整体算力需求扩张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其行业领导者的角色。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情绪影响或许是一个逢低布局的机会,而非恐慌抛售的理由

好日子到头了?英伟达你会考虑做空吗?
近期晨星股票策略师Brian Colello:英伟达在中国的好日子到头了。当前期权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好几笔千万级别的put大单,结合近期市场股价表现,大家会考虑做空英伟达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