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博弈阶段,特别是对重要点位的争夺,以及不同行业分析与资产配置逻辑的演变,都构成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市场近期围绕3500点展开激烈的攻防战。此点位被视为一道重要的“城池”,其得失牵动着市场情绪。当前市场未能彻底攻克3500点,多空双方在此区域反复拉锯,显示出显著的博弈态势。空方资金在关键时刻的反击,以及尾盘跳水现象的出现,都印证了该点位防守的顽强。市场观察到,当日盘中一度触及3500点上方,但尾盘仍出现回落,这表明多空双方在这一区域的分歧依然巨大。多空双方在股指仓位上同时增仓,显示出博弈的激烈。
市场历史轨迹提供了重要参照。3400点作为此前一个重压区,曾被视为难以逾越的障碍。该点位也经历了长达一个多月、近40天的调整与博弈,期间科技等主线一度偃旗息鼓,防守型板块表现突出。2024年6月24日市场出现重要变化,配合主力放量增仓,当日收出放量的中阳线,3400点被成功突破。3400点的成功拿下,不仅为市场打开了上行空间,更确立了多头在行情主导权上的优势。多头在拿下3400点后展现出信心与底气,如同北伐的军队,目标直指3500点。
市场的整体节奏呈现震荡向上的特征。多头在此过程中持续进攻,空头则处于防守位置。当前尚未观察到多头明显失势的信号,空方优势也尚不突出。多头能够触及3500点并多次尝试冲击,本身就表明了其力量。3500点附近的成交量达1.5万亿人民币,这一温和放量足以支持攻势。若市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或两周内,持续冲击3500点而未能成功,并伴随空方突然发力,届时对空方优势的判断方能成立。目前的状况表明,多头仍掌控着市场的主动权,震荡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
市场逻辑的根本转变,即多头主导的震荡向上趋势的结束,将以3400点被有效跌破为标志。3400点是多头付出巨大努力攻下的城池,现已成为强大的支撑位。多头在此点位之上,展现出充足的底气。只要市场维持在3400点之上,短期的调整、跳水或分歧,都属于正常的市场博弈现象。这些波动实际提供了筹码交换的机会,使盘面更轻,为未来的突破积蓄动能。投资者在此期间,无需过度担忧短期波动,重心应放在逢低看多的策略上。
投资理念的重塑:支撑与高瞻远瞩
面对市场波动,投资者常陷于对压力位的过度关注。在上涨行情中,关注压力位往往导致错判。例如,在历史走势中,投资者曾对3300点、3400点心存疑虑,但市场最终都完成了突破。当前,对3500点压力的关注,也可能重蹈覆辙。压力的本质就是用来突破的,它可能被一次、两次甚至多次尝试后攻克。因此,在上涨行情中,投资者的核心应转向关注支撑位。一旦重要支撑位如3400点被确认,其上方的任何调整都可视为逢低看多的契机。这一理念有助于投资者摆脱频繁猜测高点的困扰,保持投资判断的客观性与连贯性。
一个重要的投资哲学是“敢为天下后,观天下变”。这指的是在市场上,对于第一次出现的概念炒作或题材行情,可以保持观望。真正的长期价值投资,应聚焦于那些经过第一波炒作后,逻辑依然清晰、业绩具备释放潜力、且作为主线地位得到确认的行业或赛道。待市场经过调整,估值回归合理,确定性进一步增强时,才是投资者从容入场的时机,以期把握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的行情。
例如,2023年的算力板块,在经历第一波概念炒作后,其作为人工智能时代基础设施的确定性逻辑逐渐显现。当时,对算力的需求爆发式增长,全球科技巨头纷纷斥巨资购买算力硬件,这一趋势表明算力已不再是单纯的炒作概念,而是具备强大基本面支撑的产业趋势。投资者在等待算力板块经过半年多的调整后,选择在第二波行情中介入,获得了显著回报。例如,选择服务器或GPU相关的企业,部分实现了股价翻倍的增长。这充分体现了“敢为天下后”的精髓:不做概念的追逐者,而做价值的守望者。
机器人概念也符合这一逻辑。去年的10月至11月,机器人赛道经历了一波浩浩荡荡的行情,是当时市场最受瞩目的焦点。当前,机器人概念正处于第一波上涨后的调整与震荡阶段。投资者需评估该赛道的业绩爆发是否具备确定性。若业绩兑现在即,即使错过了第一波,投资者仍可等待其调整提供入场机会,把握第二波甚至第三波行情。自动驾驶行业也展现出类似的特征,前期经历一波炒作,此后长达三年处于震荡整理,但行业发展的确定性和智能化趋势强劲,未来若有业绩释放,有望迎来第二波机会。
板块轮动与行业机会深度分析
高股息板块:防御性资产的韧性
高股息板块,以银行为代表,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表现抢眼。当前理财产品收益低迷,资金自然流向具备稳定分红能力的高股息资产。银行、石油、煤炭、电力、公共事业等传统高股息行业,因其与商品价格关联度低、业绩相对稳定,成为机构资金抱团的对象。例如,银行板块近期涨幅显著,显示出机构对其价值的认可。
高股息投资的思维在于,投资者可将自己视为长期股东,关注每年稳定的分红收益。这种投资方式旨在获取稳定现金流,降低对股价波动的敏感性。例如,险资在港股市场举牌银行,目的是长期持有并获取稳定股息。然而,投资策略也需灵活。如果股价在持股期间出现大幅上涨,投资者可选择获利了结,实现资本增值,这远超单纯追求股息的收益。高股息资产在市场震荡或下跌时,往往具备更强的防御性,是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者可选择红利ETF或高股息个股,实现对这一策略的配置。这一逻辑在过去一年乃至未来都可能成为市场的明牌。
互联网科技与恒生科技:重估逻辑的再考量
互联网科技及恒生科技板块近期表现一般,部分原因是平台巨头为争夺流量入口,纷纷加大补贴力度,短期影响盈利预期。例如,近期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虽然提升了用户活跃度,但短期对企业利润造成压力。这种烧钱模式可能不可持续,最终会走向均衡。这些巨头并非无限印钞,竞争的强度会趋于稳定。
恒生科技在今年年初经历了一波非常流畅的上涨,这被称为“中国资产重估”逻辑。当时,大量南下资金(达7300亿人民币)和外资涌入港股,押注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以及AI应用的赋能。分析认为,南下资金的大量流入并非短期炒作,而是基于对中长期资产重估和创新公司发展的看好。中长期逻辑下,调整即为逢低吸纳的机会。投资者只需在调整过程中逢低布局,把握估值优势。恒生科技的投资逻辑不仅限于资产重估和AI应用,还包括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以及互联网估值重估等多重因素,综合构成了其长远投资价值。
军工与创新药:特定题材与基本面催化
军工板块今年受地缘冲突和特定事件影响,热度持续高企,资金关注度高,具备活跃的题材属性。军工是硬科技领域中表现相对强劲的板块,其热度与资金流入紧密相关。例如,地区冲突与地缘政治事件的催化,往往带动军工股表现。只要市场大环境不出现重大问题,军工板块仍有望持续受到关注。投资者可以围绕其热点进行策略性布局。
创新药领域近期也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港股和科创板上市的创新药企。部分细分领域,特别是与国际药企合作的靶向药或外销型创新药,涨幅巨大,例如,自今年3月以来,部分创新药概念股涨幅已超一倍,带动市场对其关注度显著提升。当前创新药热度仍在,趋势良好。投资者应密切关注二季报的表现。若国内创新药企出现批量的业绩大幅增长,将可能带动国内创新药的整体行情,形成新的热点。然而,对前期涨幅过大的细分创新药,需警惕追高风险,关注其业绩能否持续兑现。
宏观经济与“反内卷”:供给侧改革的预期
当前宏观经济面临PPI数据持续下行的压力,反映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的持续萎缩。例如,6月份PPI同比下降3.6%,降幅进一步扩大,显示出企业盈利和商品价格的下行压力。与此相对,CPI数据在近期保持温和平稳,通胀水平基本企稳。高层会议已开始提出“反内卷”和“去产能”的倡议,应对这一挑战。例如,生猪养殖行业已出现限制二次育肥和能繁母猪数量的措施,以期优化供给结构;光伏行业也被点名率先进行供给侧的“反内卷”尝试,带动多晶硅等原材料价格显著反弹,部分品种反弹幅度达到30%-40%。
“反内卷”与供给侧改革在宏观经济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曾带动大宗商品迎来浩荡牛市,去产能后商品价格企稳回升,部分商品价格甚至翻倍。然而,全面推行供给侧改革的代价巨大,可能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影响就业,造成社会经济的阵痛。当前市场普遍认为,高层可能会采取分批、小范围、细分行业的温和尝试,而非大规模的强制性去产能。投资者需关注7月份重要会议是否明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方针。若有明确信号,相关行业龙头可能迎来困境反转的中期机会。反内卷行情的持续性,将取决于政策推动的力度与具体实施方案,而非仅限于资金炒作或跌深反弹。
季报行情与企业业绩:投资确定性的基石
二季报的陆续公布为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观察窗口。业绩有大幅增长或出现“暴雷”的公司,都需要提前披露。投资者应重点关注那些二季报表现优异、逻辑清晰、全年业绩有保障,且股价尚未处于过高位置的细分行业与公司。企业业绩是市场长期上涨的核心驱动力。游资炒作虽能带来短期收益,但持续且翻倍的大行情,本质上都离不开坚实的业绩支撑。例如,过往A股市场中的大牛股,鲜有仅凭概念而无业绩支撑的案例。因此,将业绩作为筛选主线和赛道的重要标准,能够提升投资的确定性。
投资过程,应注重基本面研究与行业分析,结合政策解读,构建行之有效的投资体系和投资组合。
总结与投资策略建议
当前市场整体节奏仍为震荡向上。3500点附近的博弈和调整属于正常现象,提供了投资者逢低布局的良机。投资应秉持关注支撑而非压力的原则,并践行“敢为天下后,观天下变”的策略,专注于逻辑清晰、业绩具备释放潜力的优质赛道。
高股息板块作为防御性资产,在低利率环境下持续具备吸引力。恒生科技与互联网科技板块在中国资产重估及AI应用赋能的中长期逻辑下,调整即是机遇。军工与创新药则分别受题材和业绩催化。同时,密切关注“反内卷”政策对传统周期行业可能带来的供给侧改革预期。
投资者应优化资产配置,均衡布局。挑选出自身高度认可的行业主线和赛道,并在调整时逢低吸纳。市场轮动特征显著,耐心与策略是把握机遇的关键。通过深度研究和客观分析,投资者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财富增长的目标。破竹财经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市场洞察,有助于投资者构建自身的理财知识体系。专业的财经知识科普以及对市场趋势的洞察,是提升投资者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