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新能源,为何光伏、电池与电车利润差异那么大?

王博雅投资
07-13

1 引言

近几年,“新能源新三样”——光伏、电池与电车——在全球市场风头无两,但同属新能源赛道,不同行业的盈利表现却截然不同。

  • 光伏利润薄如纸,即使头部企业也面临亏损,如通威、隆基;

  • 电池则只有头部两家(宁德时代、比亚迪)盈利能力不错;

  • 电车虽然竞争激烈,但比亚迪、吉利、小米、理想、特斯拉等不少企业还是有不错的毛利。

为什么同样借力“新能源”东风、并肩站在产业风口,它们的利润却像走入“三重天”?

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基于“差异性”视角进行解读。

2 分析与讨论

图1对比分析了光伏、电池与电车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性。可以发现,光伏的差异性最小,电池居中,电车较高。

图1 光伏、电池与电车在不同维度的差异性

实际上,凭借常识我们也能得到上述结论:

  • 光伏在普通人看来都是长的一样的黑色板子。

电池虽然大家不知道尺寸规格差异,但至少知道不同电池安全性不同,快充和寿命也存在较大差异。

  • 汽车则明显不同,仅仅外观就足以决定很多人的买车决策。

理论上来讲,在充分竞争后:

  • 差异性小的产品会达到高的行业集中度,头部1-2家公司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 差异性大的产品则集中度较低,存在更多公司生产不同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然而,上述最终结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充分市场竞争才能达成。

图2 光伏、电池和电车行业集中度现状和盈利能力

现阶段,光伏行业的集中度明显还不够高(以组件为例,TOP10占据70%+),叠加产品差异性小,只能大打价格战,导致行业上下游几乎全线亏损。

作为对比,电池行业集中度达到了中高水平(TOP2占据国内70%+),且产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头部公司(宁德时代2024年利润507亿,毛利率24%+;和比亚迪弗迪电池毛利率预估15%+)均实现了良好的盈利。

电车行业集中度虽然不高(TOP10占据70%+),但产品相比光伏和电池明显具有差异性,因此众多新能源车企具有不错的毛利率(比亚迪20%,理想20%,极氪19%,小米25%+,特斯拉18%,小鹏16%,赛力斯25%+)。

3 结论

从“差异性×集中度”这把尺子看,“新能源新三样”的利润高低并非偶然:

  • 光伏组件差异性低却尚未完成深度出清,产能过剩迫使全行业陷入价格挤压;

  • 电池凭技术壁垒和高集中度,头部企业得以稳守20%+毛利;

  • 新能源汽车差异性最高,使得品牌、设计与软件生态成为溢价来源,即便集中度不高也能孕育多家盈利玩家。

换言之,谁能在产品或模式上构筑可持续差异,并在规模竞争中冲到行业前列,谁就更有能力把握利润;反之,再好的风口也可能吹成“薄利或无利”。

注:本文仅是个人投资记录,不为任何人提供建议。成年人为自己的钱负责!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