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虎尾巴巴
07-29
深度好文,推荐
港股“打新”策略:大小年和公司差异显著;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1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461797281026440,"tweetId":"461797281026440","gmtCreate":1753762277499,"gmtModify":1753762279202,"author":{"id":3502681733491899,"idStr":"3502681733491899","authorId":3502681733491899,"authorIdStr":"3502681733491899","name":"虎头虎尾巴巴","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a0fd64da05c23dc9732fdfdcc6501e1e","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5,"crmLevelSwitch":1,"currentWearingBadge":{"badgeId":"1f74612b6f95455f970edd02b5316db8-5","templateUuid":"1f74612b6f95455f970edd02b5316db8","name":"收益排行","description":"Top 5%","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28b025635697d2f8cba3e94ec9f33231","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b9d0f04877ffafa61d3f0d06efb58d87","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0b3045db9a2ba37916c82e771c62bd6c","redirectLinkEnabled":0,"redirectLink":"https://www.itigerup.com/activity/market/2023/stock-contest?adcode=StockContest2023","hasAllocated":1,"isWearing":1,"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4.06.19","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354,"starInvestorFlag":true,"fullDisclosureFlag":true,"starInvestorFollowerNum":88,"starInvestorOrderShareNum":18,"userFollowInvestorFlag":false,"orderNotificationFlag":false,"ror":49.82,"showRor":true,"investmentPhilosophy":"只投自己看得懂","winRationPercentage":76.923077,"tradeVolumeEst":0},"themes":[],"images":[],"coverImages":[],"html":"<html><head></head><body><p>深度好文,推荐</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深度好文,推荐</p></body></html>","text":"深度好文,推荐","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61797281026440","repostId":1139055889,"repostType":2,"repost":{"id":"1139055889","kind":"news","weMediaInfo":{"introduction":"图文并茂讲解中金深度研究报告","home_visible":1,"media_name":"中金点睛","id":"1012212489","head_image":"https://static.tigerbbs.com/6b16ed39660b4e0c835afdaf1c94aa75"},"pubTimestamp":1753759200,"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1139055889?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5-07-29 11:20","market":"hk","language":"zh","title":"港股“打新”策略:大小年和公司差异显著;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1139055889","media":"中金点睛","summary":"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持续活跃且跑赢全球主要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而且,港股的发行机制也导致IPO上市后的表现特征和“打新”收益与相应策略有很大不同,这对参与港股打新的内地投资者尤为关键。港股IPO市场现状:募资规模全球第一,A to H上市火热;市场情绪明显改善今年以来,随着港股市场回暖与政策的支持甚至鼓励,港股IPO市场也愈发火热。年初以来仅7个月时间内,南向资金共有超8,200亿港元流入港股市场,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content":"<html><head></head><body><blockquote><p>中金公司表示,研究2015年来1232家港股IPO发现:平均首日破发率达50.5%,不存在稳定套利机会。收益呈现显著"大小年"差异,2016-2017年表现最佳,2021-2023年明显下滑。行业上新经济公司表现更佳,小市值和高热度公司前期领先但后续转弱。操作策略上,上市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基石投资者6个月解禁后不宜立即卖出。</p></blockquote><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要点</strong></p><p>今年港股活跃,导致IPO也不断增多,包括很多A股赴港上市,让港股成为全球融资第一。我们测算,下半年港股IPO和配售总规模约3,000亿港元,资金供给也在3,000亿左右,大体打平。</p><p>关键是,新上市公司表现亮眼,甚至较A股大幅溢价。但港股发行机制也导致上市后表现和“打新”策略不尽相同,这对内地投资者尤为关键。</p><ul style=\"\"><li><p>如何参与?港股通尚不可以参与,上市后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纳入港股通。正因如此,我们多次提示,南向资金无法获得“绝对定价权”。</p></li><li><p>是否参与?不存在稳定的套利(平均胜率50%左右),因时而异(大小年差异显著)、因项目而异(不同公司差异显著)、超额收益随时间递减,因此需要精选而非普遍撒网。</p></li><li><p>怎么选择?新经济表现更佳,小市值与高热度公司前期表现好,但后续往往转弱。</p></li><li><p>怎么操作?上市3个交易日收益最高,6个月解禁期后就不宜立刻卖出,但供给压力增加也给看好公司长期前景投资者再介入机会。</p></li></ul><p>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持续活跃且跑赢全球主要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二级市场的活跃导致除了南向资金大举流入港股外(《南向流入还有多少空间?》、《谁又是南向的主力?》),越来越多的公司也纷纷赴港上市,甚至包括很多A股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IPO融资市场之一,<strong>港股今年以来IPO也格外活跃,融资总额已经位居全球第一。</strong>与此同时,今年以来部分新股上市后表现格外亮眼,尤其A to H代表性公司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后,出现了港股价格高于A股近40%的“异常现象”,这都点燃了投资者参与港股IPO投资(所谓“打新”)的热情。</p><p><strong>但“硬币的另一面”是,IPO和配售的增多也会增加流动性的“抽水”</strong>(我们测算下半年大约在3,000亿港币左右,略高于上半年,《谁在主导港股行情?港股流动性图景》)。<strong>而且,港股的发行机制也导致IPO上市后的表现特征和“打新”收益与相应策略有很大不同,</strong>这对参与港股打新的内地投资者尤为关键。因此,了解IPO定价机制、特别是上市后的股价表现特征,对决定何时参与、何时退出都有重要参考价值。</p><p><strong>港股IPO市场现状:募资规模全球第一,A to H上市火热;市场情绪明显改善</strong></p><p>今年以来,随着港股市场回暖与政策的支持甚至鼓励,港股IPO市场也愈发火热。截至7月25日,2025年已有52家公司登陆港股上市,接近2024和2023年全年的75%(均为70家)。这其中的一个新趋势是,自去年9月美的港股上市以来,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也选择赴港上市。目前已有包括美的集团、宁德时代与恒瑞医药等13家A股龙头企业登陆港股,后续更有超过50家A股披露赴港上市计划,呈现A to H上市持续火热的势头。</p><p>融资规模方面,今年<strong>港股IPO首发募集资金已达1,273.6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新高,接近过去两年的总和(2024年877.4亿港元与2023年462.9亿港元)</strong>。一方面,这得益于港股对龙头公司的吸引力,尽管它们在港发行的股本比例并不算高,例如宁德时代港股410亿港元的募资规模仅为其公司总市值的3%左右,但依然成为2025年全球最大IPO,并且助力港股成为全球IPO募集资金最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这与港股市场持续充裕的流动性息息相关,否则无法在短期内容纳如此多的流动性需求。我们判断金管局在5月初投放远多于正常干预港币强方保证所需要的资金量,不排除可能就是对冲当时即将上市的宁德等大规模IPO需求(《Hibor如何影响港股?》)。除了首发IPO外,今年的配售等再融资也非常活跃,规模甚至超过IPO,截至目前已经达到1,730.0亿港元,接近过去两年港股再融资总额之和(2024年871.4亿港元,2023年946.2亿港元)。</p><p>图表1:年初以来港股市场在全球主要市场中表现领先,并明显跑赢A股</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001b8e8375b047da6a58a4fba669825\" title=\"\" tg-width=\"605\" tg-height=\"372\"/></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2:2024年下半年以来,港股日均成交额大幅抬升</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e4b5dd553ba6cd8a47dd30f866b9d0b\" title=\"\" tg-width=\"615\" tg-height=\"386\"/></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3:今年以来港股IPO十分活跃,募资总额排名全球第一</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47ab0536e99ec0ce3729c8e615324008\" title=\"\" tg-width=\"1080\" tg-height=\"401\"/></p><p>资料来源:FactSet,WFE,中金公司研究部</p><p>我们曾在《A to H上市浪潮影响有多大?》一文中详细梳理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尤其是A股公司选择赴港上市。总结而言,除了<strong>1)国内政策环境支持</strong>,例如《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也赴港上市,以及<strong>2)公司自身拓展海外业务需要</strong>,如构建海外融资平台、满足公司海外业务拓展等国际化战略更加贴近海外投资者、以及考虑到部分公司A股外资持股占比已经较高,港股上市可进一步提升海外投资者占比等因素;3)更为重要的是,<strong>今年以来港股流动性与情绪都明显改善</strong>。去年“924”宏观政策转向,今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再加上港股独有的结构如新消费、互联网、创新药等叙事不断,结构性行情持续活跃,这直接决定了公司的发行意愿。与此同时,流动性环境改善也不可或缺。成交活跃度上,年初以来港股主板日均成交额达2,423亿港元,明显高于2024年全年日均1,318亿港元和2023年日均1,049亿港元。更不用说在内地“资金盛+资产荒”的大背景下,内地南向资金大幅涌入更是成为了市场资金面的主力。年初以来仅7个月时间内,南向资金共有超8,200亿港元流入港股市场,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p><p>图表4:今年港股IPO与再融资持续活跃</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802670964d22c95cc47577d403c6dcb0\" title=\"\" tg-width=\"591\" tg-height=\"370\"/></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5: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融资总额已超2022年以来年度最大规模</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c6cbd9ba41c426b1aa72eaf74575e7f\" title=\"\" tg-width=\"602\" tg-height=\"375\"/></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6:2025年初至今南向资金累计流入8200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净流入总规模</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8b1b680c0060ef8b22b8bcfa47ccce8\" title=\"\" tg-width=\"611\" tg-height=\"372\"/></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7:近期AH溢价快速回落,目前甚至已突破125%的“隐形底”</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a3f9d0f6e4aa7ac86bf472ea37d9dad\" title=\"\" tg-width=\"590\" tg-height=\"375\"/></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strong>IPO增多的影响:短期关注流动性“抽水”,下半年需求约3,000亿港元;长期改善市场结构和资金吸引力</strong></p><p><strong>短期看,港股IPO和配售的增多,会增加市场的流动性需求。</strong>我们在《谁在主导港股行情?港股流动性图景》中测算,<strong>下半年港股市场IPO和配售的总规模约3,000亿港元,较上半年节奏甚至可能加快:1)IPO方面,</strong>参考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来港股递表后的上市概率与所需时间,考虑到当前上市申请数量197宗,年内预计或有约60-80家公司有望上市。2018年以来港股IPO平均募资规模为19.4亿港币,我们估算下半年或需1,200-1,500亿港元IPO募资需求。<strong>2)配售上,</strong>企业启动再融资的时机与规模不仅取决于自身具体的扩张性需求,还会受到市场环境影响,2025年上半年港股再融资规模达到1,738亿港币。基准假设下,下半年港股上市后募资规模或延续此前水平,预计下半年新增募资1,500-2,000亿港币。</p><p>与此同时,流动性供给方面,南向资金的定价权虽然在边际上和结构上都不断提升,但公募与保险等机构的“子弹”可能并没有想的那么多,<strong>我们预计年内相对确定增量为2,000-3,000亿港元,</strong>与需求大体相抵,但三季度因为金管局收紧流动性应对港币弱方保证、以及美国7-9月1万亿美元左右的发债高峰(《“大美丽”法案后的美债、美股与流动性》),都可能形成边际上的流动性收紧。</p><p><strong>长期看,更多IPO尤其是龙头公司上市所带来的积极效果是不言而喻的。</strong>一个好的市场需要好的公司不断聚集,吸引资金沉淀,再吸引更多优质公司上市,形成公司与资金的正反馈。港交所自2018年以来进行了多项上市制度改革,包括允许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开放同股不同权限制、接纳业务重心在大中华地区的企业在港二次上市等等。2021年再次放宽二次上市门槛,2022年10月,港交所刊发《特专科技公司新上市规则咨询文件》并在2023年3月增设《上市规则》第18C章,设置新渠道以吸引更多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吸引了更多互联网龙头上市或从美国回归,还有新能源车企和新消费公司陆续赴港上市。今年以来,更多制造业龙头公司的上市,恰可以补足港股在行业结构上制造与科技硬件等领域不足的“偏科”,使得市场结构更均衡,也有助于提升长期吸引力,强化了港股作为中国资产离岸中心和外资“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与地位。</p><p>图表8:2Q25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港股持仓4,379亿人民币,占基金股票持仓提升至32.5%,后续空间有限</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91e99b9564f63d0e0c84940b65029fc5\" title=\"\" tg-width=\"609\" tg-height=\"376\"/></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9:南向成交占比已达到35%</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3ee7767defdd17ed6f4e826f2a58ea1\" title=\"\" tg-width=\"613\" tg-height=\"381\"/></p><p>资料来源:Bloomberg,FactSet,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strong>港股“打新”策略:大小年和公司差异显著;小市值和高热度公司前期更好但后期转弱;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6个月解禁后或反而不宜立即卖出</strong></p><p><strong>一、如何参与?内地投资者只能通过开通香港账户或QDII打新,港股通尚不可以参与打新或配售。</strong>目前境内投资者参与香港IPO或配售的渠道有限,只能通过(QDII)渠道参与港股打新,但沪港通南向资金不能参与港股打新,且新股上市后需满足港股通标的市值与流动性等要求,1)一般的公司通常需要等待港股通季度定期调整周期先纳入恒生综指,除非市值特别大在首个交易日能排在现有恒生综指成分前10%的才可快速纳入;2)AH两地上市公司在30天价格稳定期即可以直接入通;3)同股不同权则需要额外满足上市6个月及20天的时间要求才能够进入港股通交易(《港股通与恒指调整预览(2025-8)》。</p><p>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多次提示,<strong>南向资金作为二级市场的单纯的多头,即便成交和持股比例都不断增加(当前分别为35%和15%),面对可以随时增多的流动性供给(闪电配售)和做空力量,也无法做到“绝对定价权”。</strong></p><p><strong>二、是否参与?</strong>我们分析了2015年以来1232家港股主板上市的IPO表现(截至2025年7月25日),有三层考虑:1)2014年末沪港通开通,虽然南下资金无法直接参与打新,但沪港通开通无疑提升了港股在内地投资者中的关注度,内地投资者在港股的参与度也逐步抬升;2)2018年港股上市制度改革大幅改变香港IPO结构,新经济与中概股回归公司在此之后成为港股市场上市的主力,不过今年以来随着A to H上市浪潮的升温上市公司行业也十分多元,因此将时间范围适当扩展能够涵盖更多的公司类型;3)IPO表现受周期性因素影响,2015年至今经历了2018-2020年IPO热潮,以及2021-2024年市场冷淡的完整周期,可以更好反映整体上下行周期。测算过程中,我们以发行价为基准,对比恒生指数的超额收益。整体看,</p><p>► <strong>“打新”收益“大小年”差异显著;平均首日破发率为50.5%,首日绝对与超额收益中位数为2.6%和2.7%。</strong>2016-2017年IPO首日表现最佳,超额收益中位数分别高达6.2%与5.0%,且破发比例(日内最低价低于发行价比例)也较低,仅为35.0%与34.4%。2021-2023年IPO市场热度明显下滑,2021年首日超额收益甚至为负,破发比例接近60%。不过这一情况自2024年起明显好转,虽然仍不及2016/2017年水平。2024-2025年的破发比例已分别降至38.8%与34.6%(2022年最高曾达到58.8%)。2025年初至今首日超额收益为3.4%,虽然不及2024年的4.1%,但也已经是2018年以来的第二高水平。</p><p>► <strong> 超额收益随上市时间而递减,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约2.7%,但3个月后开始转负至-3.7%。</strong>上市1年后,新股超额收益更是降至-17.7%,意味大多新股在上市后表现落后于市场。</p><p>总结来看,<strong>港股IPO市场化询价机制使得港股IPO不存在持续稳定的制度套利</strong>(平均胜率也就在50%左右),<strong>因时而异</strong>(大小年差异显著)、<strong>因项目而异</strong>(不同公司差异显著)、<strong>且超额收益随时间递减,因此需要精选而非普遍撒网。</strong></p><p>图表10:2015年以来香港主板IPO收益超额与绝对收益率中位数</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53685fe1a9903dae858ca90b0beb9ab\" title=\"\" tg-width=\"934\" tg-height=\"536\"/></p><p>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11:过去三年港股首日破发比例逐年下降,但超额收益仍不及2016-2017年</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fe25a1946e3248972ebd7375c3bac8a\" title=\"\" tg-width=\"598\" tg-height=\"366\"/></p><p>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12:2015年以来,港股首日破发概率为50%以上</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b8879e4cf6da93139c939b0b3b0ab07\" title=\"\" tg-width=\"590\" tg-height=\"380\"/></p><p>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strong>三、怎么选择?新经济公司表现更佳,小市值与高热度公司前期表现好但后续往往转弱。1)行业上,新经济表现明显好于老经济行业,</strong>其中信息技术与必需消费上市首日超额收益中位数为4.6%与4.2%,通信服务板块在上市3日与一周后的超额收益则达到10%以上。相反,老经济板块如能源、金融与公用事业等板块上市3天至一周后跑输市场;<strong>2)市值上,小市值公司上市首日领先,但随后大市值公司跑赢。</strong>从上市首日表现看,小市值公司(市值小于10亿港元)的超额收益达3.4%,而大市值(市值100亿港元以上)首日超额收益为2.2%。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小市值公司表现明显落后,3个月后跑输市场13.4%。大市值公司则跑赢市场6.6%;<strong>3)热度上,认购倍数更高的项目前期表现更好,后续转弱。</strong>认购倍数越高的IPO上市初期表现更佳,如认购倍数超100倍时,首日超额收益中位数达10.1%,不足15倍的标的中位数则仅为0.7%。不过从上市后走势来看,前期散户需求更高的标的反而明显走弱,3个月后跑输市场5.8%,6个月后更是跑输市场17.5%。相反,前期认购倍数低的标的(如低于15倍)走势则更加平稳,3个月后跑输市场1.8%,而6个月后跑输市场5.4%。</p><p>图表13:小市值标的绝对收益整体落后与大市值标的</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92d8943a6b94292f2c97ba888e32a244\" title=\"\" tg-width=\"558\" tg-height=\"388\"/></p><p>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14:相对收益上同样如此</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9f856cad3d51fdfd540e7b4b5cf7ff9\" title=\"\" tg-width=\"560\" tg-height=\"372\"/></p><p>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15:认购倍数与打新绝对表现中位数</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66d6af713690243c02c17488089fd3f\" title=\"\" tg-width=\"545\" tg-height=\"345\"/></p><p>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16:认购倍数与打新相对表现中位数</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7d8cd6593d5ab726604c1927fd9e5ff\" title=\"\" tg-width=\"562\" tg-height=\"357\"/></p><p>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strong>四、怎么操作?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6个月解禁后或反而不宜立即卖出。</strong>按收盘价相对发行价计算,港股IPO在首日超额收益最佳,随后逐步走弱。我们发现,若按区间最高价计算潜在的最高收益,则收益率的高点通常在上市后3日内出现。上市首日,潜在最高收益的中位数为12.7%,3日区间最高收益中位数为18.8%。因此非基石的普通投资者而言,上市后三日内退出的平均收益率最高。对于需要持有6个月以上的基石投资者而言。解禁期逼近时,因减持压力,股价在上市后6-12个月普遍承压,潜在最高收益率也从上市后3个月的16.2%降至6个月的11.2%,但上市一年后则回升至12.4%。因此基石投资者在6个月限售期结束后立刻卖出或并非最佳选择,对于普通投资者反而可以提供一个较好的择机买入优质公司的低谷。</p><p>图表17:区间潜在最高收益通常出现在上市后3个交易日内,而6个月限售期结束后立刻卖出或并非最好选择</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8970d4165886503093050a45cf0d37a\" title=\"\" tg-width=\"1080\" tg-height=\"309\"/></p><p>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body></html>","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港股“打新”策略:大小年和公司差异显著;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港股“打新”策略:大小年和公司差异显著;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n</h2>\n\n<h4 class=\"meta\">\n\n\n<a class=\"head\" href=\"https://laohu8.com/wemedia/1012212489\">\n\n\n<div class=\"h-thumb\" style=\"background-image: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6b16ed39660b4e0c835afdaf1c94aa75);background-size:cover;\"></div>\n\n<div class=\"h-content\">\n<p class=\"h-name\">中金点睛 </p>\n<p class=\"h-time\">2025-07-29 11:20</p>\n</div>\n\n</a>\n\n\n</h4>\n\n</header>\n<article>\n<html><head></head><body><blockquote><p>中金公司表示,研究2015年来1232家港股IPO发现:平均首日破发率达50.5%,不存在稳定套利机会。收益呈现显著"大小年"差异,2016-2017年表现最佳,2021-2023年明显下滑。行业上新经济公司表现更佳,小市值和高热度公司前期领先但后续转弱。操作策略上,上市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基石投资者6个月解禁后不宜立即卖出。</p></blockquote><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要点</strong></p><p>今年港股活跃,导致IPO也不断增多,包括很多A股赴港上市,让港股成为全球融资第一。我们测算,下半年港股IPO和配售总规模约3,000亿港元,资金供给也在3,000亿左右,大体打平。</p><p>关键是,新上市公司表现亮眼,甚至较A股大幅溢价。但港股发行机制也导致上市后表现和“打新”策略不尽相同,这对内地投资者尤为关键。</p><ul style=\"\"><li><p>如何参与?港股通尚不可以参与,上市后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纳入港股通。正因如此,我们多次提示,南向资金无法获得“绝对定价权”。</p></li><li><p>是否参与?不存在稳定的套利(平均胜率50%左右),因时而异(大小年差异显著)、因项目而异(不同公司差异显著)、超额收益随时间递减,因此需要精选而非普遍撒网。</p></li><li><p>怎么选择?新经济表现更佳,小市值与高热度公司前期表现好,但后续往往转弱。</p></li><li><p>怎么操作?上市3个交易日收益最高,6个月解禁期后就不宜立刻卖出,但供给压力增加也给看好公司长期前景投资者再介入机会。</p></li></ul><p>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持续活跃且跑赢全球主要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二级市场的活跃导致除了南向资金大举流入港股外(《南向流入还有多少空间?》、《谁又是南向的主力?》),越来越多的公司也纷纷赴港上市,甚至包括很多A股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IPO融资市场之一,<strong>港股今年以来IPO也格外活跃,融资总额已经位居全球第一。</strong>与此同时,今年以来部分新股上市后表现格外亮眼,尤其A to H代表性公司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后,出现了港股价格高于A股近40%的“异常现象”,这都点燃了投资者参与港股IPO投资(所谓“打新”)的热情。</p><p><strong>但“硬币的另一面”是,IPO和配售的增多也会增加流动性的“抽水”</strong>(我们测算下半年大约在3,000亿港币左右,略高于上半年,《谁在主导港股行情?港股流动性图景》)。<strong>而且,港股的发行机制也导致IPO上市后的表现特征和“打新”收益与相应策略有很大不同,</strong>这对参与港股打新的内地投资者尤为关键。因此,了解IPO定价机制、特别是上市后的股价表现特征,对决定何时参与、何时退出都有重要参考价值。</p><p><strong>港股IPO市场现状:募资规模全球第一,A to H上市火热;市场情绪明显改善</strong></p><p>今年以来,随着港股市场回暖与政策的支持甚至鼓励,港股IPO市场也愈发火热。截至7月25日,2025年已有52家公司登陆港股上市,接近2024和2023年全年的75%(均为70家)。这其中的一个新趋势是,自去年9月美的港股上市以来,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也选择赴港上市。目前已有包括美的集团、宁德时代与恒瑞医药等13家A股龙头企业登陆港股,后续更有超过50家A股披露赴港上市计划,呈现A to H上市持续火热的势头。</p><p>融资规模方面,今年<strong>港股IPO首发募集资金已达1,273.6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新高,接近过去两年的总和(2024年877.4亿港元与2023年462.9亿港元)</strong>。一方面,这得益于港股对龙头公司的吸引力,尽管它们在港发行的股本比例并不算高,例如宁德时代港股410亿港元的募资规模仅为其公司总市值的3%左右,但依然成为2025年全球最大IPO,并且助力港股成为全球IPO募集资金最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这与港股市场持续充裕的流动性息息相关,否则无法在短期内容纳如此多的流动性需求。我们判断金管局在5月初投放远多于正常干预港币强方保证所需要的资金量,不排除可能就是对冲当时即将上市的宁德等大规模IPO需求(《Hibor如何影响港股?》)。除了首发IPO外,今年的配售等再融资也非常活跃,规模甚至超过IPO,截至目前已经达到1,730.0亿港元,接近过去两年港股再融资总额之和(2024年871.4亿港元,2023年946.2亿港元)。</p><p>图表1:年初以来港股市场在全球主要市场中表现领先,并明显跑赢A股</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001b8e8375b047da6a58a4fba669825\" title=\"\" tg-width=\"605\" tg-height=\"372\"/></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2:2024年下半年以来,港股日均成交额大幅抬升</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e4b5dd553ba6cd8a47dd30f866b9d0b\" title=\"\" tg-width=\"615\" tg-height=\"386\"/></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3:今年以来港股IPO十分活跃,募资总额排名全球第一</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47ab0536e99ec0ce3729c8e615324008\" title=\"\" tg-width=\"1080\" tg-height=\"401\"/></p><p>资料来源:FactSet,WFE,中金公司研究部</p><p>我们曾在《A to H上市浪潮影响有多大?》一文中详细梳理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尤其是A股公司选择赴港上市。总结而言,除了<strong>1)国内政策环境支持</strong>,例如《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也赴港上市,以及<strong>2)公司自身拓展海外业务需要</strong>,如构建海外融资平台、满足公司海外业务拓展等国际化战略更加贴近海外投资者、以及考虑到部分公司A股外资持股占比已经较高,港股上市可进一步提升海外投资者占比等因素;3)更为重要的是,<strong>今年以来港股流动性与情绪都明显改善</strong>。去年“924”宏观政策转向,今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再加上港股独有的结构如新消费、互联网、创新药等叙事不断,结构性行情持续活跃,这直接决定了公司的发行意愿。与此同时,流动性环境改善也不可或缺。成交活跃度上,年初以来港股主板日均成交额达2,423亿港元,明显高于2024年全年日均1,318亿港元和2023年日均1,049亿港元。更不用说在内地“资金盛+资产荒”的大背景下,内地南向资金大幅涌入更是成为了市场资金面的主力。年初以来仅7个月时间内,南向资金共有超8,200亿港元流入港股市场,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p><p>图表4:今年港股IPO与再融资持续活跃</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802670964d22c95cc47577d403c6dcb0\" title=\"\" tg-width=\"591\" tg-height=\"370\"/></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5: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融资总额已超2022年以来年度最大规模</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c6cbd9ba41c426b1aa72eaf74575e7f\" title=\"\" tg-width=\"602\" tg-height=\"375\"/></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6:2025年初至今南向资金累计流入8200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净流入总规模</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8b1b680c0060ef8b22b8bcfa47ccce8\" title=\"\" tg-width=\"611\" tg-height=\"372\"/></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7:近期AH溢价快速回落,目前甚至已突破125%的“隐形底”</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a3f9d0f6e4aa7ac86bf472ea37d9dad\" title=\"\" tg-width=\"590\" tg-height=\"375\"/></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strong>IPO增多的影响:短期关注流动性“抽水”,下半年需求约3,000亿港元;长期改善市场结构和资金吸引力</strong></p><p><strong>短期看,港股IPO和配售的增多,会增加市场的流动性需求。</strong>我们在《谁在主导港股行情?港股流动性图景》中测算,<strong>下半年港股市场IPO和配售的总规模约3,000亿港元,较上半年节奏甚至可能加快:1)IPO方面,</strong>参考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来港股递表后的上市概率与所需时间,考虑到当前上市申请数量197宗,年内预计或有约60-80家公司有望上市。2018年以来港股IPO平均募资规模为19.4亿港币,我们估算下半年或需1,200-1,500亿港元IPO募资需求。<strong>2)配售上,</strong>企业启动再融资的时机与规模不仅取决于自身具体的扩张性需求,还会受到市场环境影响,2025年上半年港股再融资规模达到1,738亿港币。基准假设下,下半年港股上市后募资规模或延续此前水平,预计下半年新增募资1,500-2,000亿港币。</p><p>与此同时,流动性供给方面,南向资金的定价权虽然在边际上和结构上都不断提升,但公募与保险等机构的“子弹”可能并没有想的那么多,<strong>我们预计年内相对确定增量为2,000-3,000亿港元,</strong>与需求大体相抵,但三季度因为金管局收紧流动性应对港币弱方保证、以及美国7-9月1万亿美元左右的发债高峰(《“大美丽”法案后的美债、美股与流动性》),都可能形成边际上的流动性收紧。</p><p><strong>长期看,更多IPO尤其是龙头公司上市所带来的积极效果是不言而喻的。</strong>一个好的市场需要好的公司不断聚集,吸引资金沉淀,再吸引更多优质公司上市,形成公司与资金的正反馈。港交所自2018年以来进行了多项上市制度改革,包括允许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开放同股不同权限制、接纳业务重心在大中华地区的企业在港二次上市等等。2021年再次放宽二次上市门槛,2022年10月,港交所刊发《特专科技公司新上市规则咨询文件》并在2023年3月增设《上市规则》第18C章,设置新渠道以吸引更多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吸引了更多互联网龙头上市或从美国回归,还有新能源车企和新消费公司陆续赴港上市。今年以来,更多制造业龙头公司的上市,恰可以补足港股在行业结构上制造与科技硬件等领域不足的“偏科”,使得市场结构更均衡,也有助于提升长期吸引力,强化了港股作为中国资产离岸中心和外资“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与地位。</p><p>图表8:2Q25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港股持仓4,379亿人民币,占基金股票持仓提升至32.5%,后续空间有限</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91e99b9564f63d0e0c84940b65029fc5\" title=\"\" tg-width=\"609\" tg-height=\"376\"/></p><p>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9:南向成交占比已达到35%</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3ee7767defdd17ed6f4e826f2a58ea1\" title=\"\" tg-width=\"613\" tg-height=\"381\"/></p><p>资料来源:Bloomberg,FactSet,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strong>港股“打新”策略:大小年和公司差异显著;小市值和高热度公司前期更好但后期转弱;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6个月解禁后或反而不宜立即卖出</strong></p><p><strong>一、如何参与?内地投资者只能通过开通香港账户或QDII打新,港股通尚不可以参与打新或配售。</strong>目前境内投资者参与香港IPO或配售的渠道有限,只能通过(QDII)渠道参与港股打新,但沪港通南向资金不能参与港股打新,且新股上市后需满足港股通标的市值与流动性等要求,1)一般的公司通常需要等待港股通季度定期调整周期先纳入恒生综指,除非市值特别大在首个交易日能排在现有恒生综指成分前10%的才可快速纳入;2)AH两地上市公司在30天价格稳定期即可以直接入通;3)同股不同权则需要额外满足上市6个月及20天的时间要求才能够进入港股通交易(《港股通与恒指调整预览(2025-8)》。</p><p>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多次提示,<strong>南向资金作为二级市场的单纯的多头,即便成交和持股比例都不断增加(当前分别为35%和15%),面对可以随时增多的流动性供给(闪电配售)和做空力量,也无法做到“绝对定价权”。</strong></p><p><strong>二、是否参与?</strong>我们分析了2015年以来1232家港股主板上市的IPO表现(截至2025年7月25日),有三层考虑:1)2014年末沪港通开通,虽然南下资金无法直接参与打新,但沪港通开通无疑提升了港股在内地投资者中的关注度,内地投资者在港股的参与度也逐步抬升;2)2018年港股上市制度改革大幅改变香港IPO结构,新经济与中概股回归公司在此之后成为港股市场上市的主力,不过今年以来随着A to H上市浪潮的升温上市公司行业也十分多元,因此将时间范围适当扩展能够涵盖更多的公司类型;3)IPO表现受周期性因素影响,2015年至今经历了2018-2020年IPO热潮,以及2021-2024年市场冷淡的完整周期,可以更好反映整体上下行周期。测算过程中,我们以发行价为基准,对比恒生指数的超额收益。整体看,</p><p>► <strong>“打新”收益“大小年”差异显著;平均首日破发率为50.5%,首日绝对与超额收益中位数为2.6%和2.7%。</strong>2016-2017年IPO首日表现最佳,超额收益中位数分别高达6.2%与5.0%,且破发比例(日内最低价低于发行价比例)也较低,仅为35.0%与34.4%。2021-2023年IPO市场热度明显下滑,2021年首日超额收益甚至为负,破发比例接近60%。不过这一情况自2024年起明显好转,虽然仍不及2016/2017年水平。2024-2025年的破发比例已分别降至38.8%与34.6%(2022年最高曾达到58.8%)。2025年初至今首日超额收益为3.4%,虽然不及2024年的4.1%,但也已经是2018年以来的第二高水平。</p><p>► <strong> 超额收益随上市时间而递减,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约2.7%,但3个月后开始转负至-3.7%。</strong>上市1年后,新股超额收益更是降至-17.7%,意味大多新股在上市后表现落后于市场。</p><p>总结来看,<strong>港股IPO市场化询价机制使得港股IPO不存在持续稳定的制度套利</strong>(平均胜率也就在50%左右),<strong>因时而异</strong>(大小年差异显著)、<strong>因项目而异</strong>(不同公司差异显著)、<strong>且超额收益随时间递减,因此需要精选而非普遍撒网。</strong></p><p>图表10:2015年以来香港主板IPO收益超额与绝对收益率中位数</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53685fe1a9903dae858ca90b0beb9ab\" title=\"\" tg-width=\"934\" tg-height=\"536\"/></p><p>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11:过去三年港股首日破发比例逐年下降,但超额收益仍不及2016-2017年</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fe25a1946e3248972ebd7375c3bac8a\" title=\"\" tg-width=\"598\" tg-height=\"366\"/></p><p>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12:2015年以来,港股首日破发概率为50%以上</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b8879e4cf6da93139c939b0b3b0ab07\" title=\"\" tg-width=\"590\" tg-height=\"380\"/></p><p>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strong>三、怎么选择?新经济公司表现更佳,小市值与高热度公司前期表现好但后续往往转弱。1)行业上,新经济表现明显好于老经济行业,</strong>其中信息技术与必需消费上市首日超额收益中位数为4.6%与4.2%,通信服务板块在上市3日与一周后的超额收益则达到10%以上。相反,老经济板块如能源、金融与公用事业等板块上市3天至一周后跑输市场;<strong>2)市值上,小市值公司上市首日领先,但随后大市值公司跑赢。</strong>从上市首日表现看,小市值公司(市值小于10亿港元)的超额收益达3.4%,而大市值(市值100亿港元以上)首日超额收益为2.2%。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小市值公司表现明显落后,3个月后跑输市场13.4%。大市值公司则跑赢市场6.6%;<strong>3)热度上,认购倍数更高的项目前期表现更好,后续转弱。</strong>认购倍数越高的IPO上市初期表现更佳,如认购倍数超100倍时,首日超额收益中位数达10.1%,不足15倍的标的中位数则仅为0.7%。不过从上市后走势来看,前期散户需求更高的标的反而明显走弱,3个月后跑输市场5.8%,6个月后更是跑输市场17.5%。相反,前期认购倍数低的标的(如低于15倍)走势则更加平稳,3个月后跑输市场1.8%,而6个月后跑输市场5.4%。</p><p>图表13:小市值标的绝对收益整体落后与大市值标的</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92d8943a6b94292f2c97ba888e32a244\" title=\"\" tg-width=\"558\" tg-height=\"388\"/></p><p>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14:相对收益上同样如此</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9f856cad3d51fdfd540e7b4b5cf7ff9\" title=\"\" tg-width=\"560\" tg-height=\"372\"/></p><p>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15:认购倍数与打新绝对表现中位数</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66d6af713690243c02c17488089fd3f\" title=\"\" tg-width=\"545\" tg-height=\"345\"/></p><p>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图表16:认购倍数与打新相对表现中位数</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7d8cd6593d5ab726604c1927fd9e5ff\" title=\"\" tg-width=\"562\" tg-height=\"357\"/></p><p>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p><strong>四、怎么操作?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6个月解禁后或反而不宜立即卖出。</strong>按收盘价相对发行价计算,港股IPO在首日超额收益最佳,随后逐步走弱。我们发现,若按区间最高价计算潜在的最高收益,则收益率的高点通常在上市后3日内出现。上市首日,潜在最高收益的中位数为12.7%,3日区间最高收益中位数为18.8%。因此非基石的普通投资者而言,上市后三日内退出的平均收益率最高。对于需要持有6个月以上的基石投资者而言。解禁期逼近时,因减持压力,股价在上市后6-12个月普遍承压,潜在最高收益率也从上市后3个月的16.2%降至6个月的11.2%,但上市一年后则回升至12.4%。因此基石投资者在6个月限售期结束后立刻卖出或并非最佳选择,对于普通投资者反而可以提供一个较好的择机买入优质公司的低谷。</p><p>图表17:区间潜在最高收益通常出现在上市后3个交易日内,而6个月限售期结束后立刻卖出或并非最好选择</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8970d4165886503093050a45cf0d37a\" title=\"\" tg-width=\"1080\" tg-height=\"309\"/></p><p>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p></body></html>\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https://static.tigerbbs.com/e2bc484766922e67d87fdb952e5532ab","relate_stocks":{"HSTECH":"恒生科技指数","HSI":"恒生指数"},"source_url":"","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e9f99090a1c2ed51c021029395664489","article_id":"1139055889","content_text":"中金公司表示,研究2015年来1232家港股IPO发现:平均首日破发率达50.5%,不存在稳定套利机会。收益呈现显著\"大小年\"差异,2016-2017年表现最佳,2021-2023年明显下滑。行业上新经济公司表现更佳,小市值和高热度公司前期领先但后续转弱。操作策略上,上市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基石投资者6个月解禁后不宜立即卖出。要点今年港股活跃,导致IPO也不断增多,包括很多A股赴港上市,让港股成为全球融资第一。我们测算,下半年港股IPO和配售总规模约3,000亿港元,资金供给也在3,000亿左右,大体打平。关键是,新上市公司表现亮眼,甚至较A股大幅溢价。但港股发行机制也导致上市后表现和“打新”策略不尽相同,这对内地投资者尤为关键。如何参与?港股通尚不可以参与,上市后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纳入港股通。正因如此,我们多次提示,南向资金无法获得“绝对定价权”。是否参与?不存在稳定的套利(平均胜率50%左右),因时而异(大小年差异显著)、因项目而异(不同公司差异显著)、超额收益随时间递减,因此需要精选而非普遍撒网。怎么选择?新经济表现更佳,小市值与高热度公司前期表现好,但后续往往转弱。怎么操作?上市3个交易日收益最高,6个月解禁期后就不宜立刻卖出,但供给压力增加也给看好公司长期前景投资者再介入机会。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持续活跃且跑赢全球主要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二级市场的活跃导致除了南向资金大举流入港股外(《南向流入还有多少空间?》、《谁又是南向的主力?》),越来越多的公司也纷纷赴港上市,甚至包括很多A股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IPO融资市场之一,港股今年以来IPO也格外活跃,融资总额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今年以来部分新股上市后表现格外亮眼,尤其A to H代表性公司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后,出现了港股价格高于A股近40%的“异常现象”,这都点燃了投资者参与港股IPO投资(所谓“打新”)的热情。但“硬币的另一面”是,IPO和配售的增多也会增加流动性的“抽水”(我们测算下半年大约在3,000亿港币左右,略高于上半年,《谁在主导港股行情?港股流动性图景》)。而且,港股的发行机制也导致IPO上市后的表现特征和“打新”收益与相应策略有很大不同,这对参与港股打新的内地投资者尤为关键。因此,了解IPO定价机制、特别是上市后的股价表现特征,对决定何时参与、何时退出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港股IPO市场现状:募资规模全球第一,A to H上市火热;市场情绪明显改善今年以来,随着港股市场回暖与政策的支持甚至鼓励,港股IPO市场也愈发火热。截至7月25日,2025年已有52家公司登陆港股上市,接近2024和2023年全年的75%(均为70家)。这其中的一个新趋势是,自去年9月美的港股上市以来,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也选择赴港上市。目前已有包括美的集团、宁德时代与恒瑞医药等13家A股龙头企业登陆港股,后续更有超过50家A股披露赴港上市计划,呈现A to H上市持续火热的势头。融资规模方面,今年港股IPO首发募集资金已达1,273.6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新高,接近过去两年的总和(2024年877.4亿港元与2023年462.9亿港元)。一方面,这得益于港股对龙头公司的吸引力,尽管它们在港发行的股本比例并不算高,例如宁德时代港股410亿港元的募资规模仅为其公司总市值的3%左右,但依然成为2025年全球最大IPO,并且助力港股成为全球IPO募集资金最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这与港股市场持续充裕的流动性息息相关,否则无法在短期内容纳如此多的流动性需求。我们判断金管局在5月初投放远多于正常干预港币强方保证所需要的资金量,不排除可能就是对冲当时即将上市的宁德等大规模IPO需求(《Hibor如何影响港股?》)。除了首发IPO外,今年的配售等再融资也非常活跃,规模甚至超过IPO,截至目前已经达到1,730.0亿港元,接近过去两年港股再融资总额之和(2024年871.4亿港元,2023年946.2亿港元)。图表1:年初以来港股市场在全球主要市场中表现领先,并明显跑赢A股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2:2024年下半年以来,港股日均成交额大幅抬升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3:今年以来港股IPO十分活跃,募资总额排名全球第一资料来源:FactSet,WFE,中金公司研究部我们曾在《A to H上市浪潮影响有多大?》一文中详细梳理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尤其是A股公司选择赴港上市。总结而言,除了1)国内政策环境支持,例如《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也赴港上市,以及2)公司自身拓展海外业务需要,如构建海外融资平台、满足公司海外业务拓展等国际化战略更加贴近海外投资者、以及考虑到部分公司A股外资持股占比已经较高,港股上市可进一步提升海外投资者占比等因素;3)更为重要的是,今年以来港股流动性与情绪都明显改善。去年“924”宏观政策转向,今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再加上港股独有的结构如新消费、互联网、创新药等叙事不断,结构性行情持续活跃,这直接决定了公司的发行意愿。与此同时,流动性环境改善也不可或缺。成交活跃度上,年初以来港股主板日均成交额达2,423亿港元,明显高于2024年全年日均1,318亿港元和2023年日均1,049亿港元。更不用说在内地“资金盛+资产荒”的大背景下,内地南向资金大幅涌入更是成为了市场资金面的主力。年初以来仅7个月时间内,南向资金共有超8,200亿港元流入港股市场,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图表4:今年港股IPO与再融资持续活跃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5: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融资总额已超2022年以来年度最大规模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6:2025年初至今南向资金累计流入8200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净流入总规模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7:近期AH溢价快速回落,目前甚至已突破125%的“隐形底”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IPO增多的影响:短期关注流动性“抽水”,下半年需求约3,000亿港元;长期改善市场结构和资金吸引力短期看,港股IPO和配售的增多,会增加市场的流动性需求。我们在《谁在主导港股行情?港股流动性图景》中测算,下半年港股市场IPO和配售的总规模约3,000亿港元,较上半年节奏甚至可能加快:1)IPO方面,参考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来港股递表后的上市概率与所需时间,考虑到当前上市申请数量197宗,年内预计或有约60-80家公司有望上市。2018年以来港股IPO平均募资规模为19.4亿港币,我们估算下半年或需1,200-1,500亿港元IPO募资需求。2)配售上,企业启动再融资的时机与规模不仅取决于自身具体的扩张性需求,还会受到市场环境影响,2025年上半年港股再融资规模达到1,738亿港币。基准假设下,下半年港股上市后募资规模或延续此前水平,预计下半年新增募资1,500-2,000亿港币。与此同时,流动性供给方面,南向资金的定价权虽然在边际上和结构上都不断提升,但公募与保险等机构的“子弹”可能并没有想的那么多,我们预计年内相对确定增量为2,000-3,000亿港元,与需求大体相抵,但三季度因为金管局收紧流动性应对港币弱方保证、以及美国7-9月1万亿美元左右的发债高峰(《“大美丽”法案后的美债、美股与流动性》),都可能形成边际上的流动性收紧。长期看,更多IPO尤其是龙头公司上市所带来的积极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市场需要好的公司不断聚集,吸引资金沉淀,再吸引更多优质公司上市,形成公司与资金的正反馈。港交所自2018年以来进行了多项上市制度改革,包括允许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开放同股不同权限制、接纳业务重心在大中华地区的企业在港二次上市等等。2021年再次放宽二次上市门槛,2022年10月,港交所刊发《特专科技公司新上市规则咨询文件》并在2023年3月增设《上市规则》第18C章,设置新渠道以吸引更多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吸引了更多互联网龙头上市或从美国回归,还有新能源车企和新消费公司陆续赴港上市。今年以来,更多制造业龙头公司的上市,恰可以补足港股在行业结构上制造与科技硬件等领域不足的“偏科”,使得市场结构更均衡,也有助于提升长期吸引力,强化了港股作为中国资产离岸中心和外资“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与地位。图表8:2Q25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港股持仓4,379亿人民币,占基金股票持仓提升至32.5%,后续空间有限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9:南向成交占比已达到35%资料来源:Bloomberg,FactSet,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港股“打新”策略:大小年和公司差异显著;小市值和高热度公司前期更好但后期转弱;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6个月解禁后或反而不宜立即卖出一、如何参与?内地投资者只能通过开通香港账户或QDII打新,港股通尚不可以参与打新或配售。目前境内投资者参与香港IPO或配售的渠道有限,只能通过(QDII)渠道参与港股打新,但沪港通南向资金不能参与港股打新,且新股上市后需满足港股通标的市值与流动性等要求,1)一般的公司通常需要等待港股通季度定期调整周期先纳入恒生综指,除非市值特别大在首个交易日能排在现有恒生综指成分前10%的才可快速纳入;2)AH两地上市公司在30天价格稳定期即可以直接入通;3)同股不同权则需要额外满足上市6个月及20天的时间要求才能够进入港股通交易(《港股通与恒指调整预览(2025-8)》。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多次提示,南向资金作为二级市场的单纯的多头,即便成交和持股比例都不断增加(当前分别为35%和15%),面对可以随时增多的流动性供给(闪电配售)和做空力量,也无法做到“绝对定价权”。二、是否参与?我们分析了2015年以来1232家港股主板上市的IPO表现(截至2025年7月25日),有三层考虑:1)2014年末沪港通开通,虽然南下资金无法直接参与打新,但沪港通开通无疑提升了港股在内地投资者中的关注度,内地投资者在港股的参与度也逐步抬升;2)2018年港股上市制度改革大幅改变香港IPO结构,新经济与中概股回归公司在此之后成为港股市场上市的主力,不过今年以来随着A to H上市浪潮的升温上市公司行业也十分多元,因此将时间范围适当扩展能够涵盖更多的公司类型;3)IPO表现受周期性因素影响,2015年至今经历了2018-2020年IPO热潮,以及2021-2024年市场冷淡的完整周期,可以更好反映整体上下行周期。测算过程中,我们以发行价为基准,对比恒生指数的超额收益。整体看,► “打新”收益“大小年”差异显著;平均首日破发率为50.5%,首日绝对与超额收益中位数为2.6%和2.7%。2016-2017年IPO首日表现最佳,超额收益中位数分别高达6.2%与5.0%,且破发比例(日内最低价低于发行价比例)也较低,仅为35.0%与34.4%。2021-2023年IPO市场热度明显下滑,2021年首日超额收益甚至为负,破发比例接近60%。不过这一情况自2024年起明显好转,虽然仍不及2016/2017年水平。2024-2025年的破发比例已分别降至38.8%与34.6%(2022年最高曾达到58.8%)。2025年初至今首日超额收益为3.4%,虽然不及2024年的4.1%,但也已经是2018年以来的第二高水平。► 超额收益随上市时间而递减,上市首日超额收益约2.7%,但3个月后开始转负至-3.7%。上市1年后,新股超额收益更是降至-17.7%,意味大多新股在上市后表现落后于市场。总结来看,港股IPO市场化询价机制使得港股IPO不存在持续稳定的制度套利(平均胜率也就在50%左右),因时而异(大小年差异显著)、因项目而异(不同公司差异显著)、且超额收益随时间递减,因此需要精选而非普遍撒网。图表10:2015年以来香港主板IPO收益超额与绝对收益率中位数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11:过去三年港股首日破发比例逐年下降,但超额收益仍不及2016-2017年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12:2015年以来,港股首日破发概率为50%以上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三、怎么选择?新经济公司表现更佳,小市值与高热度公司前期表现好但后续往往转弱。1)行业上,新经济表现明显好于老经济行业,其中信息技术与必需消费上市首日超额收益中位数为4.6%与4.2%,通信服务板块在上市3日与一周后的超额收益则达到10%以上。相反,老经济板块如能源、金融与公用事业等板块上市3天至一周后跑输市场;2)市值上,小市值公司上市首日领先,但随后大市值公司跑赢。从上市首日表现看,小市值公司(市值小于10亿港元)的超额收益达3.4%,而大市值(市值100亿港元以上)首日超额收益为2.2%。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小市值公司表现明显落后,3个月后跑输市场13.4%。大市值公司则跑赢市场6.6%;3)热度上,认购倍数更高的项目前期表现更好,后续转弱。认购倍数越高的IPO上市初期表现更佳,如认购倍数超100倍时,首日超额收益中位数达10.1%,不足15倍的标的中位数则仅为0.7%。不过从上市后走势来看,前期散户需求更高的标的反而明显走弱,3个月后跑输市场5.8%,6个月后更是跑输市场17.5%。相反,前期认购倍数低的标的(如低于15倍)走势则更加平稳,3个月后跑输市场1.8%,而6个月后跑输市场5.4%。图表13:小市值标的绝对收益整体落后与大市值标的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14:相对收益上同样如此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15:认购倍数与打新绝对表现中位数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16:认购倍数与打新相对表现中位数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四、怎么操作?3个交易日内卖出潜在收益最高,6个月解禁后或反而不宜立即卖出。按收盘价相对发行价计算,港股IPO在首日超额收益最佳,随后逐步走弱。我们发现,若按区间最高价计算潜在的最高收益,则收益率的高点通常在上市后3日内出现。上市首日,潜在最高收益的中位数为12.7%,3日区间最高收益中位数为18.8%。因此非基石的普通投资者而言,上市后三日内退出的平均收益率最高。对于需要持有6个月以上的基石投资者而言。解禁期逼近时,因减持压力,股价在上市后6-12个月普遍承压,潜在最高收益率也从上市后3个月的16.2%降至6个月的11.2%,但上市一年后则回升至12.4%。因此基石投资者在6个月限售期结束后立刻卖出或并非最佳选择,对于普通投资者反而可以提供一个较好的择机买入优质公司的低谷。图表17:区间潜在最高收益通常出现在上市后3个交易日内,而6个月限售期结束后立刻卖出或并非最好选择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news_type":1,"symbols_score_info":{"HSI":1.1,"HSTECH":1.1}},"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91,"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13,"optionInvolvedFlag":false,"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46179728102644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