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拼单量拼上新,美团打造“向上”产业生态

闻道商业
08-15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随着立秋时节到来,“秋天第一杯奶茶”的营销战备受关注。

8月1日,饿了么、美团、京东等各大大平台先后承诺“规范促销”,并提出合理规划发放补贴、不搞非理性内卷等多项举措。今年“秋奶”促销,也成为观察各家外卖平台实际举措的重要窗口。

以美团为例,其2025年的“秋一杯”活动不再强调单量峰值,而是在“秋奶”期间,联合100家茶饮品牌集体进行新品首发。

8月12日,美团外卖又启动了“堂食提振”计划,宣布将针对茶饮、餐食等品类发放到店消费券,成本由平台全部承担,引导消费者到店聚餐或到店自提,把顾客和订单留给门店。

01 美团立秋不发数据,联合品牌发新品

当行业步入存量竞争阶段,品牌经营压力陡增,消费者既疲于“薅羊毛”,又反感被“算法歧视”,“秋一杯”到底该怎么“卷”?

NCBD报告显示,2023年新茶饮外卖订单中促销敏感型用户占比下降至37%,较三年前减少21个百分点。

美团也看到这一变化,并清楚地意识到:用补贴堆砌的亿级单量,只是数字魔术的幻影;而用新品打开的增量空间,才是行业生长的年轮。

2025年的“秋一杯”,美团锚定新品为需求创造的突破口,携手100家茶饮品牌和25万家门店一起做大“蛋糕”,也让广大消费者尝鲜尝新,而非粗暴撒钱式灌注流量泡沫。

基于新品的成长逻辑与盲目冲击订单峰值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代表创新能力,是一种内生的、可持续的能量,后者是虚幻的彩虹泡泡、短期性的行为。

《闻道商业》获悉,这个“秋奶节”,包括瑞幸咖啡的鲜萃轻轻茉莉,书亦烧仙草的橙漫山茶花,喜茶的多肉葡萄,益禾堂的薄荷奶绿,爷爷不泡茶的荔枝冰酿、Lavazza的水牛乳清甜拿铁、Manner的冰橙美式、星巴克的焦糖玛奇朵等,共有三十款新品登陆美团,叠加新品带动经典、拉新扩圈的联动效应,多家品牌取得大丰收:

霸王茶姬披露,2025年“秋一杯”,销量环比暴涨200%,同比增长28%,北京、上海、广州、湖南、云南等地多家门店的单量超过4000杯,秋季限定款“秋月伯牙”,上线10分钟即售罄;

库迪咖啡则在立秋当日,斩获去年同期2.5倍的整体销量,且自8月4日“奶茶季”活动开启,旗下爆款产品“流云茉莉轻乳茶”单量较去年同期飙升628%;

茶百道亦不遑多让,截至立秋当日中午,销量及销售额环比增速均超过340%,全国近2000家门店的销量涨幅超过500%;

爷爷不泡茶则官宣8月7日全天外卖订单量超过152万单,同比增长271%;

……

8月7日晚11点,美团外卖官方微博发文宣布今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活动如期结束,这是美团参与该活动的第六个年头。值得注意的是,美团未公布任何订单数据。

02 深入产业链,美团是认真的

不卷低价、卷创新背后,美团正扎根在产业链发展之中。

如果说“秋一杯”是消费者的节气仪式,那么对商家而言,这无异于一次高压测试——通过应对瞬间井喷的订单洪流,证明自己的创新实力和运营韧性。

某奶茶店店长坦言:"单量暴增时,差点忙晕,既要保证出品速度又要维持标准口感,对后厨和供应链都是极限挑战。稍有不慎,差评就会接踵而来,但到了淡季,人又可能闲的发慌。”

对扮演桥梁角色的美团来说,如何推动商家做好创新和保证品控,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体验,以及发挥即时配送的时空张力,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美团将沉淀的海量生活趋势、用户评价、爆品分析及地域特征等信息,开放给商家。这相当于为商家装上了洞察市场的“数字雷达”,使其能够精准捕捉用户口味偏好与潜在需求,提前预判沸点、做好备料,实现“按需研发-创新-生产-热销”的完整闭环。

除此之外,美团多维评分体系也“倒逼”商家精进研创方向,严把产品质量关。

众多品牌之所以把新品首发放在美团,正是看准平台庞大的用户体量,以及常年积累的高质量用户反馈,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加速产品升级迭代,达成更有效的转化。

在美团看来,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能力,是茶饮品牌增长的关键所在。由于客群整体较为年轻、竞争强度逐年走高,创新能力成为茶饮品牌吸引顾客,保持和同行差异化、快速铺开市场的必备要素。

当然,不止品牌方,“卷创新”也是一场三方共赢的正和博弈:消费者得到了满意的新饮品,美团用“新品首发”概念强化外卖核心用户心智。

另一方面,借助即时配送的“时空张力”,美团也在重塑消费场景和生产逻辑。

事实上,即时配送的价值远不止“送得快”这么简单。它打破了传统消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催生出“同事轮流请下午茶”“亲朋好友拼单喝”“晚餐配饮品”等全新社交型需求,将茶饮消费从个人行为扩展为一场群体互动。

同时,凭借“以时间换空间”的张力,即时配送还悄然改变了茶饮门店的定位:它们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到店消费的场所,更像是辐射周边3-5公里的“即产即销奶茶生产厂”。而美团高效的履约网络,让这种“生产厂”模式得以运转,也要求品牌必须持续提升产品创新力与品质稳定性,以满足多元且规模化的消费需求。

概而言之,当外卖平台能够往前一步,深入上游帮助品牌提高研发能力;并保持即时配送的履约网络稳定,便形成更强的动能。它既是商家从新产品到新用户再到新市场的价值跃迁,也是产业链深度协同、供给效率提升的外在具象,更是美团不卷低价、卷创新的底气所在。

03 美团破局,做餐饮生态守护者

美团深入餐饮产业链的实践,不限于以上种种,还包括探索行业新的增长路径,为商家“减负”,守护餐饮生态。

诸如,联合品牌开设“卫星店”。“卫星店”店型灵活,面积小,显著降低租金成本,但可以享受品牌资产;盈利上,“卫星店”能够达到更高的人效和坪效,投资回报周期更短。

借鉴电商C2M模式,上线新型业态“拼好饭”,通过提前聚合消费者需求,反向推动商家优化食材采购、精简SKU,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本提效。

迄今,“拼好饭”已成为时下餐饮品牌最具确定性的新成长曲线。

美团官方披露,截至2025年7月,全国已有超百万商家接入“拼好饭”,日订单量峰值超过3500万单。过去一年,知名品牌运营“拼好饭”的门店数量同比增长64%。

此外,借“浣熊厨房”,建立行业新食安标准;推出“百万亮厨”计划,通过技术赋能与资源倾斜双管齐下,加速餐饮商家后厨透明化升级,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和品质……都是美团深耕产业链、夯实行业基础设施的具体行动。

今年以来,随着外卖大战愈燃愈烈,堂食出现萎缩局面,不少小餐馆陷入经营困境,也使餐饮生态遭遇巨大挑战。

有数据显示,2025年7月外卖日单量突破2亿,同比翻番,堂食客流却下降逾四成。

针对这一局面,美团在近期正式启动“堂食提振”计划,首批向全量会员发放进店消费券。

《闻道商业》了解到,本次“堂食提振”计划,美团面向茶饮、餐食等品类发放进店消费券,成本由平台全部承担,把顾客和订单留给门店。目的就是鼓励大家走出门、走进去享受“舌尖”上的美味,或者到店自提,以促进线上线下互补、融合发展。

目前,“堂食提振”计划已覆盖10万家实体门店,未来将继续扩大。

从这一角度讲,美团不仅在深入到产业链之中,也在不断努力建设餐饮产业链的健康生态。

04 结语

在这场延续至今硝烟弥漫的外卖大战中,不少人将不卷低价、不卷指标的美团视为守擂方。

面对外部入侵造成的行业内卷,美团选择了不得不应战。

尽管如此,美团的应战也并非以卷对卷,而是理性地开辟新思路、尝试新方案。一如经济学家何帆在《变量》中提到的,企业要想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找到破局点,既要找到行业对手的失衡点,也要确立自身的“比较优势”。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