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W(01810)$ 雷军说:手机厂商自研手机SoC,做中低端,完全没机会;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
那么为什么了?以下来自AI: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 芯片产业链、规模经济、成本结构、以及市场定位。我来帮你拆解一下为什么“手机厂商自研SoC,做中低端几乎没机会,只有做最高端才可能有一线生机”。
---
1. 中低端市场已经被“标准化SoC”垄断
中低端市场有成熟的供应商:联发科(天玑)、高通(骁龙中端)、紫光展锐。
这些厂商的SoC经过多年规模化量产, 成本被摊薄,功能全面,性价比极高。
手机厂商如果自己做中低端SoC,量产规模远远不及专业芯片厂, 成本会更高,性能还未必有优势 → 完全无法竞争。
---
2. 研发投入 vs. 成本回收
一颗先进制程SoC的研发费用高达数十亿美元。
中低端市场利润极薄,芯片ASP(平均售价)可能只有 10~20 美元,根本 回收不了研发投入。
高端芯片ASP可以达到 100~150 美元以上,才有可能在小体量下回本。
---
3. 只有高端芯片能撑起“生态控制权”
高端SoC不只是算力强,还涉及:AI算力、影像ISP、5G基带、能耗管理、安全模块等 → 这是和 iPhone、Galaxy 对标的关键。
如果厂商能自研出高端SoC,就能在操作系统、AI能力、生态绑定上有话语权,形成差异化。
中低端用户对这些不敏感 → 即使自研,用户也不会为之买单。
---
4. 品牌和溢价效应
高端机的溢价可以为芯片研发买单(比如苹果A系列,Huawei麒麟)。
中低端机没有溢价,厂商靠销量赚钱 → 所以更依赖外部SoC的低价和成熟供应。
---
5. 行业案例
苹果:自研A系列→始终定位最高端,带动整个iPhone生态。
Huawei:麒麟高端起步,才真正打出差异化(中低端还是大量用联发科/高通)。
小米、OPPO、vivo:尝试ISP、电源管理等自研,但核心SoC还在依赖外部。原因就是 没法靠中低端回收研发成本。
---
✅ 结论
中低端市场是“标准化红海”,厂商自研SoC无成本优势,陷入必败;只有在高端市场,自研芯片才能通过 品牌溢价 + 生态绑定 + 差异化 获得生存机会。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