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市场对美国政府关门无动于衷?

伍治坚证据主义
10-06

每隔几年,美国政府就要“关门”一次。放在别的国家,这听起来像灾难;放在美国,却成了一种惯例。

2025 年十月的这场停摆,又让八十多万联邦雇员暂时拿不到薪水,让全世界的分析师少了最重要的就业与通胀数据。可讽刺的是,金融市场几乎毫无波澜。股市继续创新高,债市波动有限,美联储官员照常开会。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连政府停摆都动摇不了市场,美国到底是强大到不怕自己,还是麻木到已经不信自己?

严格意义上,所谓“政府关门”,并非政府真的上锁歇业,而是国会没能通过新的财政拨款法案,导致联邦机构的“非关键”职能暂停。FBI、军队、邮政照常运作,但统计局、国家公园、科研机构、行政办公室都要关灯走人。美国国会预算局的统计显示,自 1976 年以来,美国已经经历过 20 多次停摆,平均每 4 年一次。最短的1天,最长的 34 天【1】。换句话说,停摆在美国政治里,几乎成了一种季节性现象。

这次的停摆发生在 10 月 1 日,也就是新财年开始的那天。由于共和、民主两党围绕财政赤字、移民政策和国防开支争执不下,预算案迟迟通不过。美联储经济学家 Michael Reid 估计,如果停摆持续一个月,美国当季 GDP 将被拉低 0.3 个百分点,失业率可能短暂升至 4.8% 至 5% 之间【1】。听上去不小,但放在 29 万亿美元 GDP 的美国经济里,只是个小涟漪。

真正麻烦的是数据。10 月原本应发布的非农就业报告和 CPI 数据,都将推迟。政府统计人员被迫休假,数据采集中断。这可愁坏了那些银行里的策略师和分析员,他们不得不靠私营数据公司、招聘网站和社交媒体的招聘信息来猜就业率。

但市场似乎毫不在意。债券收益率小幅波动后恢复平稳,股市依旧在高位震荡。伦敦《金融时报》的Katie Martin在访谈节目里感叹:“市场已经成了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它们对政治不在乎,对经济也不在乎。”【2】的确,在投资者看来,政府停摆与其说是财政事件,不如说是一档真人秀。反正结局永远一样:吵几天,互骂几轮,再签个临时预算,皆大欢喜。

这种淡定的背后,是对“美国剧本”的熟悉。2013 年、2018 年、2019 年的停摆,最终都在最后一刻化解。债务上限真正引发市场恐慌的情况只出现过 2011 年一次,那一年美国国债被 S&P 罕见地下调评级。但那次事件也迅速被遗忘,美元和国债仍然是全球最安全的资产。投资者早已形成条件反射:只要不是违约,关门就关吧。

然而,政治的惯性并不意味着没有代价。每一次停摆,都是对政府信誉的一次削弱。经济活动的损失可以弥补,统计数据的空白可以补齐,但信任的裂缝却会一点点扩大。政府停摆,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拖延症,是政治体系功能失调的症状。过去几十年,美国两党在财政议题上的妥协能力不断下降。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自 1994 年以来,美国公众中认同“另一党是国家威胁”的比例从 16% 升至 55%【3】。在这种氛围下,预算谈判更像是意识形态的角力,而不是财政纪律的讨论。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Nicholas Bloom的研究指出,政治或制度的不确定性上升,短期内反而会降低市场波动性,因为企业与投资者会“延迟决策”【4】。也就是说,当一个制度的可预期性下降,市场短期波动反而收敛。因为参与者都知道没人能预测政治,于是选择忽略政治。久而久之,这种“选择性盲视”会让制度的劣化在表面上显得温和。就像一座桥梁的钢筋在生锈,肉眼看不见,直到哪天塌了才追悔莫及。美国财政体系如今的问题正在于此:赤字和债务的数字越来越大,而政治解决机制越来越弱

截至 2025 年 9 月,美国公共债务已超过 35 万亿美元,相当于 GDP 的 130% 以上,比十年前多出近 70%。若换算成家庭账本,这就像一个年入10万的人欠着13万的信用卡账单。只要利率低、信用好,他还过得去;可一旦信用受损,利息上升,负担就成倍增长。真的到了那时候,崩溃起来就是一泻千里。

有读者可能会说:别着急,还有美联储撑着呢。短期内,美联储可以“独立”运作,用货币政策为市场续命。即使政府停摆,联储不会关门,它照常研究、开会、和发言。但从长远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需要政治共识作支撑。如果国会连基本的预算都无法通过,谁能保证在未来某个时刻,不会出现政治力量直接干预央行?从 2018 年特朗普指责美联储“疯了”到 2025 年试图撤换理事 Lisa Cook,这种迹象已不难察觉。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外部。美元的国际地位依赖于投资者对美国制度的信任。财政混乱越频繁,其他国家就越可能加速多元化储备,哪怕目前还找不到替代品。过去一年,很多国家的央行都增加了黄金和非美元货币资产的持仓比例。没有人真想取代美元,但很显然越来越多人都在做备用方案。

注:黄金价格屡创新高。

美国政府再次停摆,有点像夫妻冷战:不至于离婚,但彼此信任已经崩塌。表面上还在一起,实质上早已貌合神离。美国的政治制度如今就是这样的“功能性婚姻”。而市场,就像旁观的亲友团,早就看透了戏码,只等他们闹完继续吃饭。

然而,信任的透支不会无穷无尽。一个连预算都无法按时通过的政府,如何要求世界继续信任它的国债、它的货币、乃至它的领导力?眼下的沉默,也许只是风暴前的平静。市场的淡定,并不等于风险消失;有时候,正因为风险太熟悉,人们才不再恐惧。

美国联邦政府的“关门”故事,也许会年年上演。只不过台上灯火依旧,帷幕后早已有风透进来。古人云:“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信任之失,往往始于不以为意的小事。

参考资料

【1】 RBC Capital Markets, Macro Minutes: Shutdown, October 2 2025

【2】 Financial Times Unhedged Podcast, AI, shutdowns and shadow banks, October 3 2025

【3】 Pew Research Center, Partisan Antipathy Deepens in the U.S., 2024

【4】Nicholas Bloom (2014). Fluctuations in Uncertaint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8(2): 153–176.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