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别做投机者,“站好” 比 “做点什么” 更重要

简洁价值派
10-07

导读:

这篇访谈围绕“完美投资组合”,先锋领航(Vanguard)创始人,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给出一套务实的答案。

他认为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配置,再平衡“不坏但未必必要”。

投资者把外部不确定(地缘、气候、分配不均等)先放一边,真正要回答的是“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其个人做法:88岁时维持约50%股票/50%债券,不刻意频繁再平衡。

在行为层面,他指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涨时悔少配、跌时怕多配;过度再平衡等于反复卖出强势资产,未必划算。

他主张将大多数投资者的资产限定在可流通证券,并尽量指数化、控成本。在具体案例上,他为一只“长期不动”的奖学金基金设定:50%惠灵顿(主动均衡)+50%平衡型指数,并各配5%新兴市场指数与5%黄金作对冲。

在操作策略上,他反复倡导“少折腾”:先定大框架,设时间盒,错了不追责、下次复盘;对新闻与短期政策变动保持克制,“别做点什么,站好就行”。

总体而言,他给普通投资者的路径是:明确风险承受力→以低成本指数为底→采用简洁的股债比例(如60/40或接近)→减少不必要的再平衡与交易→必要时用小仓位做极端风险对冲。

以下为正文:

主持人:现在,让我们回到与您讨论的核心问题:请您给我们的观众一些建议——在您看来,什么才是“完美的投资组合”?面对当下与未来,您会对普通投资者怎么说?我们应该如何管理财富?

约翰·博格:这个话题我在我的书里资产配置那一章做过一些讨论——你可能会对我的做法感到惊讶。因为我得出的结论是:其实并没有一个“特别好的标准答案”。

我还认为,定期再平衡并不糟糕,但也未必必要。我还认为,60/40比例的投资组合或许是最佳选择——相比目标日期退休计划中那种从80/20(比如80%股票、20%债券)极端调整到20/80(20%股票、80%债券)的方式,(60/40)可能更合理。

当然,我的看法可能对,也可能错,而且我发现(投资组合的配置)其实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

而且显而易见的是:这类问题没有简单答案。所以我就直接说说我自己在做什么。之前我收到一位年轻人的来信,他非常担心该如何投资、资产如何配置。

他提到,外面的世界充满风险。他没有一一列举,但他是对的:潜在的核战争、全球变暖(远不止“潜在”)、国内的种族分裂、全球贸易的威胁、以及全球财富分配的不均——尤其在美国,“既得者与未得者”的差距巨大。这些确实值得担忧。

但我对他说: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这些事情会如何发展,市场也不知道,没有人知道。所以你必须把这些不确定性先放一边。你真正需要思考的是:你能承受多大的风险。这高度个体化,也与你是否定投等习惯略有关联。

然后我告诉他,如果这对你有帮助,我就说说我现在怎么做。我88岁了,还有一些特殊的遗产规划考虑。我的配置是50%债券/50%股票。我并不会刻意围绕这个比例频繁再平衡,只是大致维持——尤其近几年,有时高于、有时低于这个水平,但目前我对50/50很安心。

尽管我有一半时间担心自己股票持有太多,另一半时间又担心自己股票持有太少——我想大多数投资者都是这种感受: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合适的比例。

当市场上涨时,他们会说:“天啊,我为什么没多配点股票?”当市场下跌时,又会……所以在这一切里,你自己就是你最大的敌人——是的。

但只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必机械地自动再平衡——我不认为你非得那样做。

而且很清楚的是——懂经济学的人都明白——再平衡越频繁,你可能留存的越少,因为你总是在卖出表现更好的资产;而你并不知道它长期会不会继续表现更好。

但我还从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看这件事——这点挺有意思的——关于未来30、40、50年股市的表现,你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是:美国GDP将如何增长。

企业利润与美国GDP的相关性达96%,“标普股息”与美国GDP的相关性也达96%。GDP的增速没那么快,但差距并不大——大概6.7%对7.5%之类的(指名义口径)。

还有一点引起我兴趣的是:在彼得·林奇的书里(可能是《战胜华尔街》),他说几乎没有哪个数字比GDP更让他不感兴趣——它是涨还是跌都不重要。

而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短期比长期更重要。而我不认同。

他们认为短期更重要。甚至在《魔鬼经济学》里,那些“聪明人”也采访过我(访谈不错),我还没全部听完,总有一天会听完的。

他们说“别在意GDP”。可在我看来,GDP意味着一切——对,但不是今天和明天的全部,对吧?

你看,今天的GDP大概只增长了一年中的二三百六十五分之一之类(大意如此),我们不会去关注这种日度微动。

归根结底,谈“最佳投资组合”,要先明确:你是投资者,还是投机者?

如果你不停地改来改去,那就是在投机,因为我们无法知道短期走势。

如果你要把大宗商品加入组合——那几乎是终极投机。它没有内部收益率、没有股息、没有盈利增长、没有利息票息,什么都没有,除了一种希望——很可能是徒劳的——希望你能以更高的价格把它卖给别人。

我不明白这样怎么还能被视为目标——姑且说是投资吧——我不认同。

所以,我想去神秘化地说:“完美”组合——首先,我认为对绝大多数(超过90%)投资者而言,应该局限在可流通证券范围内。

他们今天也许并不需要那么多流动性,而我们如今可能过度追求可交易性,导致对每日价格波动过于敏感。但你要摆脱那种“总得做点什么”的想法。

我在书里说过:一有风吹草动,比如美联储做了什么,交易员们一早就觉得市场要跌,于是抛售;但对你来说,这些很多时候都不相干。

当你听到新闻,你的经纪人打来电话让你“操作一下”时,就告诉他:我的原则是——“别做点什么,站好就行。”

很多适用于投资的规则,并不适用于日常生活,对吧?所以,别瞎折腾,站住。先大致想清楚你要把钱配到哪里。

至于我自己,我现在基本是完全指数化的50/50(股/债)配置。虽然我没法给出(各指数之间的)具体比例。因为我记不清那些比例了,但是我在退休计划里的债券是债券指数基金;而我个人账户里的债券则是市政债——Vanguard的短久期到中等久期的市政债基金。对此我相当踏实。

所以我觉得,以普通投资者的标准看,我可能太保守了。

我换个角度,再补充一下。在Blair Academy(布莱尔学院),我有一个奖学金基金,我被允许管理,但我不想、也不会在上面花时间。

所以我就这样设置了:我假设很长时间没人会动它——等我不在了,也许他们会动,也许不会。我做的配置(大概十年前开始)是:把一半放进Wellington Fund(惠灵顿基金),一半放进平衡型指数基金。

思路是:不要把全部都放在平衡指数里,因为可能会发生一些需要主动管理人调整的情况。

这两只都不含国际配置,我觉得没问题。我相信这反而是更好的策略。因此,这两只合计占90%的仓位。

然后为了两种意外情形做对冲,以防万一:我5%配置在新兴市场指数,以及5%在黄金。就是5%的对冲,以防某种灾难性事件。

当然,我不会称这就是“完美投资组合”。我提它只是因为这个组合有个特殊约束:不能动——至少理论上不能动。它的设计目标是: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能持有到底。因此,用这两只平衡型(一只主动惠灵顿+一只平衡指数)叠加起来,权益仓位大约是62%。

其中,惠灵顿基金里的公司债权重会多于那只指数型平衡基金。

我认为对“指数”要格外谨慎,因为它(债券指数)政府债比例实在太高了,对吧?

我不觉得有哪个个人投资者会在债券账户里配70%政府债/30%公司债,对吧?

也许应该反过来。我觉得这更合理。我能证明吗?抱歉,不能。

所以,拉长时间、看数据,尤其要看成本——没有哪种“理想/完美组合”可以无视成本的。

你也知道,我见过不少文章说:比如大宗商品,没有内部收益率,这观点很傻——包括黄金在内。

但(我之所以配5%黄金)是因为:在无人照管且遇到爆炸性事件的时候,它能提供帮助。而且它大概也不会伤害你太多。

这个组合在过去几年的表现实际上相当不错;长期看也没问题。说不定它表现甚至好过我自己的组合,但我并不在意短期比较。

但我会关注自己的投资表现,毕竟我向来很保守。我会关注自己持有的那些基金,没错,但它们几乎全是指数型基金。

另外,我确实还持有当年摩根先生时期就有的惠灵顿基金。出于情感因素,我不愿放弃这只基金,但理智上,我其实应该放弃。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