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脱钩,还回得去么?

伍治坚证据主义
10-08

几年前,“中美脱钩”还只是智库里的概念。那时候,在中关村写代码的工程师、在上海外高桥装集装箱的工人、以及在硅谷写算法的工程师,都觉得这事离自己很远。可如今,这个词已经从论文变成了现实:企业在搬、供应链在搬、资本在搬,甚至留学生也在搬。中美之间,曾经那条看不见却实实在在的经济血管,正在被慢慢切断。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接触”到“防范”的完整转型。奥巴马时代讲“合作共赢”,特朗普时代打贸易战,而如今的华盛顿,已经很少有人再谈“重新接触”。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谈到中国都异常团结。就像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说的那样:“这场竞争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拼谁能活得更久。”这句话听起来很冷酷,但相当准确。

这一轮脱钩,首先表现在贸易。美国对中国征收的高关税,从2018年开始就没真正撤过。2025年特朗普二度上台后,平均关税再度提升至20%以上,部分行业甚至接近30%【1】。按道理讲,这样的关税水平足以让进口商品价格飙升,但美国的通胀并没有因此失控,因为企业早就在行动。他们把生产线搬去了越南、墨西哥、和马来西亚。于是,美国超市里那件原本印着“Made in China”的T恤,现在换成了“Made in Vietnam”。标签变了,价格上升了,消费者还是穿着差不多的T恤,但它的原产地和供应链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次,是资本和技术的脱钩。曾几何时,美国的风险投资是中国科技创业的发动机。红杉、IDG等背后都有美元基金的影子。如今这些资金几乎全部撤离。美国财政部对境外投资审查的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从芯片、AI、量子计算,一直蔓延到新能源。与其说这是“脱钩”,不如说是“分区经营”:敏感技术留在美国国内,低附加值产业外包出去。中美都在重复同一个逻辑:我们要“安全的全球化”,只不过这四个字听起来比“冷战”体面一些。

但最深层的变化,其实心理层面。特朗普政府时期的贸易战,也许还可以理解为政治操作;但现在,美国的学界、企业界、媒体界,几乎都达成了一个“新时代共识”:对中国的依赖太高,必须分散。就像一家公司突然意识到自己所有供应商都在同一栋楼里,哪怕那栋楼从不失火,他们也会觉得不安全。

而在北京,想法也在变。**事件让中国政府意识到“不能被掐脖子”,于是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科技自立”运动。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向已成定局。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美关系终究会“缓和”,因为彼此太重要。这话十年前可能成立,但现在则未必。脱钩并不意味着“完全分手”,而是“渐行渐远”。比如iPhone:从主要在中国组装,渐渐变成了中国和印度同时组装。同时里面的芯片几乎都来自台积电、日本和美国。苹果依然在中国卖手机,却把高附加值的零部件锁在了自己掌控的供应链里。这不是对抗,而是防御。

从宏观角度看,这种“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它打破了效率最高的全球分工,使生产成本上升,通胀压力更顽固;另一方面,它也创造了新的赢家,比如墨西哥和越南。2024年,墨西哥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5.4%。越南制造业外资流入同比增长35%,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去中心化”的趋势,也许是全球经济的自然演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中国制造”一家独大时,必然会引来嫉妒和顾虑。

对于投资者来说,中美脱钩意味着一个长期的结构性转变:资本市场将进入“区域化时代”。过去二十年,全球投资的主线是“找增长”:比如中国、印度、东南亚;未来二十年,主线可能变成“找安全”: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数据安全。资金会更倾向于那些“政治风险低”的地方,比如印度、印尼、甚至中东。别忘了,沙特正花巨资吸引AI和芯片公司落户利雅得,他们的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当然,这场脱钩不可能没有代价。对美国而言,她失去了一个物美价廉的制造伙伴,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更慢的通胀回落。而对中国而言,出口和外资的减少,将拖累增长潜力。2025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为232亿美元,是2003年来同期第二低水平。就算国内刺激政策再给力,也很难完全弥补这种外需缺口。

但经济终究会找到新的平衡。对于中国来说,脱钩迫使经济加速“内循环”,培育本土科技、扩大东盟市场、发展中东非洲贸易。这或许是痛苦的开始,却也可能是另一个“自主增长周期”的开端。毕竟,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结构调整,都是在被迫中完成的:从出口到投资,再到消费,每一次转型都被外部事件倒逼出来。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世界正从“全球一体化”走向“区域多极化”。如果把过去的全球化比作一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如今的趋势更像是一个由几条地区道路组成的环形路网。车速慢了,但路更多了。投资者也许再也找不到那种“一网打尽全球增长”的机会,却能在每条支路上找到新的“局部风口”。

中美脱钩不是短期风波,而是长期现实。贸易的数字还会起伏,企业的声明仍然动听,但方向早已写进了历史的潮流。全球化的钟声不会停,只是再也不会以同一个节拍敲响。

对投资者而言,这既是风险,也是时代出的新考题。世界或许正在分岔,但这未必是坏事。正如《易经》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全球化只是换了一种形态在继续。聪明的投资者,需要审时度势,及时变通,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思路。

参考资料:

【1】Reuters Breakingviews. Why US–China decoupling will be hard to reverse, April 2025.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