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这是访谈的下半部分,约翰·埃尔坎与杰夫·贝索斯以互联网浪潮与人工智能浪潮作比,揭示了泡沫与长期价值并存的历史规律。
贝索斯回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亚马逊股价从113美元暴跌至6美元,但公司基本面却在持续改善。他强调,创业者和投资者必须分清“价格”与“价值”——市场短期如投票机,长期才是称重机。
贝索斯认为,如今的人工智能与当年的互联网惊人相似:资本狂热涌入,好点子与坏点子同时获得资金,但真正的价值沉淀在基础设施与技术赋能之中。
就像当年的光纤虽然压垮了许多公司,却为整个互联网经济奠定了地基。AI也将成为“横向赋能层”,深刻改变所有行业的效率与产品力。
在他看来,这种“产业性泡沫”并非灾难,而是创新孕育的温床。赢家留下的技术,会成为全社会的长期财富。贝索斯提醒投资人:不要被泡沫吓退,也不要被价格迷惑,要看穿周期,押注真实的技术与长期的复利。
以下是对话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请点击:贝索斯最新对话:价值观、创新的逻辑和未来展望(上)】:
AI热潮和互联网泡沫的不同之处
埃尔坎:25年前,互联网与移动电话同时兴起堪称奇迹。我当时正创办名为"奇亚网"的门户网站——那时门户网站遍地开花,技术供应商们既向我们兜售技术,又为这些平台提供资金支持。
电子商务似乎即将无处不在,普及速度之快仿佛转瞬即成,那种蓬勃景象令人心潮澎湃。当时亚马逊已然存在且完成上市,随后整个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可惜好景不长,互联网泡沫骤然破灭,一切辉煌转瞬成空。如今人工智能领域呈现出惊人相似的局面:我们同样怀着无比乐观与振奋的心情,认为变革近在眼前。
回顾二十五年前的经历,您认为这段历史对当下有何警示意义?坦白说,我的直觉始终敲响着警钟。
贝索斯:回顾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亚马逊的股价在很短时间内从每股113美元跌到6美元。顺便说一句,此后股票分拆过很多次,我记不得确切倍数,可能是20比1甚至更多,所以当时那些价格和今天没可比性。
但从113跌到6的那段时间确实非常令人担忧,股东很不高兴,员工也很紧张。我们所有员工的父母都打电话来问“你还好吗?”。当时的氛围非常紧张。
但我看公司的经营数据,在股价从113跌到6的每个月里,客户数量是逐月上升的。我们的毛利每个月都在增加。尽管我们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占销售的比例每个月都在下降。
每一项业务指标——新客户、客户复购率、我们在那段时间监控的一切——都在变好。所以关于泡沫,有一点值得注意:基础面可以与市场价格脱节,公司的基本面和股价并不总是同步。
作为创业者,你应当关注公司的基本面。股价只是一个结果,一个最终输出,而你对它几乎无法控制。
本杰明·格雷厄姆那句名言很贴切:短期内股市像投票机,长期它像称重机。作为创办人和经营者,我们的任务是把公司做得“沉甸甸”的——当它被称重时应是颗沉重的砝码。我们不该过度关注股价,因为它可能与基本面脱节,尤其在泡沫时期。
第二点是,当人们对某项技术(比如今天的人工智能)极度兴奋时,几乎所有实验都会得到资助,各种公司都会拿到钱,好点子和坏点子都一样。投资者在这种狂热中很难分辨好主意和坏主意,所以这很可能也正在发生在今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发生的一切都不真实。AI是真实存在的,它将改变每一个行业。AI有个不同寻常之处:它是一层横向的赋能层(horizontal enabling layer)。
今天我们会谈到以AI为核心的公司,比如OpenAI、Anthropic、Mistral(以及更多),有很多初创公司以不同形式成为“AI公司”,这在这个阶段是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是AI最大的影响。
AI最大的影响在于它会影响全球的每一家公司,提升它们的产品质量和生产力。我说“每一家公司”是字面意思:每一家制造企业、每一家酒店、每一家消费品公司等等。这个影响很难想象,但确实存在、毋庸置疑。
我们不知道确切需要多久,也不知道这个转变会有多快,在不同产业速度也会不同,但这是非常真实的。
说到股市和泡沫,人们会联想到估值、市值之类的东西——例如,几个人组队刚刚起步,竟然以200亿美元估值获得数十亿美元投资,这是非常不寻常的行为。
投资者通常不会把数十亿美元交给一个六人团队且没有产品的团队,但现在确实出现了这种情况。不过产业性泡沫有一点好处:这类泡沫不同于那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泡沫(比如2008年的银行危机),它们并非社会所要避免的同类灾难。
举例来说,90年代有过生物医药的泡沫,一批药物初创公司获得投资,整体上它们亏了钱,但我们也因此得到了若干救命药物。
产业性泡沫在尘埃落定后,赢家的发明会给社会带来益处。AI也会如此,其对社会的好处将会是巨大的。
埃尔坎:如果我们回到25年前——互联网处在那个类似泡沫的阶段时,没人会预测到后来出现的那些产业性收益,也没人能预见到为此铺设的大规模光纤等基础设施投资会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
贝索斯:这是一个完美的例子:那些铺设的光纤电缆——顺便说一句,铺那些光缆的公司很多都倒闭了,真的破产了——但是光缆还在,我们后来能够使用它们。
埃尔坎:那些拥有客户、看起来有很强护城河的电信公司,最终并不是后来真正崛起并占主导地位的公司。但为电子商务铺设的很多基础设施最终确实发挥了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眼下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保持高度乐观,相信AI会像25年前的互联网那样带来真实且持久的社会性益处。
贝索斯:绝对如此。而且不仅仅是AI。我们在场的每个人都很幸运,生活在一个同时出现多个“黄金时代”的时代。航天正处于一个黄金时代中期,AI(且AI本身包含好几类不同事物)也处在黄金时代中期,机器人学也是。
情形非常非同寻常,从未有过比现在更值得为未来感到兴奋的时刻。正如我之前所说,这种高速变化对创业者来说极为有利。
埃尔坎:我认为我们刚刚讨论的要点之一,就是要把“泡沫及其可能爆裂的后果”与“现实的长期价值”区分开来,不要把二者混为一谈。
贝索斯:完全同意。
埃尔坎:如果你把人工智能看作互联网,或者像看待电一样,它将被广泛普及。它会无处不在,从我们个人到各类公司,都会使用它并从中受益。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极度开放的态度去采用它,而不要像当年认为电只能用在灯泡上,或者只能用在冰箱上一样狭隘思考。
贝索斯:文明的富足来自我们的发明。大约一万年前,或者更久以前,有人发明了犁,我们都变得更富足。这就是规律。
我们一步步地制造工具,而工具本身又创造更多工具。我说的是整个人类文明。这些工具提升了我们的富足感,而这种模式会继续下去。
人工智能将在其中扮演巨大角色,太空旅行也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活在当下的人会感到灰心。
未来畅想:月球和太空数据中心
埃尔坎:你在Blue Origin投入了大量时间,几乎没人知道你为此付出了多大努力。事实上,你并没有真的“退下”,相反,你前进得更快。你能跟我们讲讲未来10年、50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吗?
贝索斯:是的,我现在在Blue Origin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也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很多精力。我可能是全世界“最不退休”的人,我永远不会退休——因为工作太有趣了,这事儿永远不会发生。
埃尔坎:劳伦也支持你这些事情,对吧?
贝索斯:她知道这让我很开心。所以,关于Blue Origin,我们计划在本月底或可能是十一月的第一周,发射我们的新Glenn运载火箭,同时把NASA的Escapade卫星送入火星轨道。这件事即将发生。
我们还在建造一个月球着陆器,预计几年内就能登陆月球。而且非常令人兴奋的是,它使用氢燃料。我们开发了超低温、20开尔文(绝对零度上方20度)的电动太阳能低温制冷器,以保持液态氢不蒸发,使其能在太空中作为可储存推进剂使用。
这非常难做到,但我们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因为氢是航天火箭和太空旅行中性能最好的燃料。但它有一个问题:必须保持极低温度,因此历史上无法用于深空任务,因为它会蒸发掉。
所以我们正在解决这个问题,使氢成为可储存燃料。同时,我们还在研发如何利用月球表面的月壤制造太阳能电池,因为如果要去月球并在月球上长期停留,就必须利用月球的资源,这样才能降低成本。
埃尔坎:所以月球将成为一个发射平台。
贝索斯:月球是宇宙赐予的礼物。它离地球非常近,仅三天半就能到达。我们可以随时发射并到达月球。
不幸的是,要去其他行星,它们的发射窗口非常有限。比如火星,每26个月左右才能去一次。因此月球确实是一个宝贵的礼物。
而且它的引力很低,仅为地球的六分之一,这意味着把一公斤的物质从月球上发射出去所需的能量,大约只相当于从地球上发射的三十分之一。所以我们可以把月球用作火箭燃料仓库,进而前往太阳系的其他地方。
未来10年甚至20年内,我敢打赌,我们将开始在太空建设巨型千兆瓦数据中心。这些大型训练集群在太空建造更好,因为那里有24/7的太阳能,而且没有云、没有雨、没有天气影响。
因此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有能力让太空数据中心的成本低于地面数据中心。太空最终将成为持续改善地球的地方。它已经通过气象卫星和通信卫星发挥作用。下一步将是数据中心,然后是其他类型的制造。
埃尔坎:那么,我们什么时候会在太空居住呢?
贝索斯:我认为在未来几十年内,会有数百万人生活在太空中。这一进程将会加速得非常快。
有趣的是,他们大多会选择去太空生活,因为他们想去,而不是因为必须去。我们的机器人技术正在变得非常先进,其实不需要人类去太空完成任务。
任何我们需要完成的工作,无论是在月球表面还是其他地方,我们都能派机器人去完成,这样比派人类去更具成本效益。
埃尔坎:如果你要推荐一部电影或一本科幻小说,在你看来最贴近我们未来的实际情况,那会是哪一部?我之所以问这个,是因为我了解你,而且我自己总会失望——你总是在读这些书、看这些电影,但现实总是与之不同。
贝索斯:我读过非常多的科幻小说,从我在德克萨斯州南部的那个小镇开始,每年夏天我都会和祖父一起待在那里。
有人把他的科幻小说收藏捐给了当地的图书馆,而那个小镇只有3,000人。在几个夏天里,我把所有经典作品都读了个遍——阿西莫夫、海因莱因等等。
我推荐的一本书是《文化系列》,只是因为它对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交汇提供了一种非常有趣的乌托邦式视角。
现在关于这个话题有很多讨论。并不是说未来一定会这样,但这是思考超级智能的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方式。我们没时间详细讨论这一点,但我发现很多人因为思考这些即将到来的变化而感到紧张、焦虑,甚至有些沮丧。
现在,计算机轻松就能在国际象棋上打败我们。一旦它们能在任何事情上与我们竞争,我们的人生是否还有意义?我认为答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我们的人生仍然会充满意义。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