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理价格买入优质企业,胜过以低价买入普通企业——菲利普·费雪
在投资的世界里,估值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巴菲特曾言:“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提供了评估投资和企业相对吸引力的唯一逻辑路径。”市场报价只是告诉我们价格是什么,而估值艺术则告诉我们价值应该是什么。
本文是“估值的艺术”系列的第四篇,将深入探讨成长股估值法,特别是PEG估值模型的应用与局限。
一、估值艺术的四大门派
估值方法的世界博大精深,主要分为四大门派:
烟蒂股估值法:由格雷厄姆创立,巴菲特早期发扬光大,核心是寻找股价低于清算价值的公司,注重现有资产的价值而非未来收益。
现金流折现法:计算企业未来生命期内创造的所有自由现金流的现值总和,是当前主流的内在价值估值方法。
周期股估值法:适用于周期性行业,在市盈率高点时(往往处于行业低谷)买入,在市盈率低点时(往往处于行业高峰)卖出。
成长股估值法:更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和未来市场空间,愿意为高成长性支付溢价,通常采用市盈率增长率(PEG)等指标。
这四种方法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适用场景的不同。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成长股估值法的精髓,特别是PEG估值模型的应用。
二、成长股的界定与特征
什么是成长股?
成长股是指那些收入增长持续保持20%以上的公司,它们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高收入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营收增长
-
巨大市场空间:所处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强大的竞争优势:拥有技术壁垒、品牌优势或网络效应
-
再投资需求: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以维持高速增长
-
可能尚未盈利:为抢占市场份额而暂时牺牲利润
成长股的投资逻辑
巴菲特曾指出:“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早期的巴菲特较为强调买得便宜,也就是烟蒂股。后来在费雪及芒格等人的影响下,巴菲特蜕变为更加侧重考虑企业未来的成长、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价值。
成长股投资的核心逻辑是:以当前的高估值换取未来的高成长。只要企业能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当前的高估值就会随着时间推移被消化,投资者可以获得超额回报。
三、PEG估值法的原理与应用
PEG估值法介绍
PEG(Price/Earnings to Growth ratio)是一种衡量股票价格与公司利润增长之间关系的比率。它由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推广,主要应用于评估成长型股票的估值合理性。
PEG的计算公式:PEG = 市盈率(P/E) / 盈利增长率(G)
例如:
-
某公司市盈率为30倍
-
预期盈利增长率为20%
-
则PEG = 30 / 20 = 1.5
PEG值的解读
-
PEG < 1:股票可能被低估,相对于增长潜力而言价格合理甚至便宜
-
PEG = 1:股票估值与增长潜力匹配
-
PEG > 1:股票可能被高估,需要进一步分析增长可持续性
彼得·林奇认为,PEG低于1的股票通常值得关注,而PEG超过1.5则可能表示高估。
PEG的优势与局限
PEG估值法的优势在于它将估值与增长联系起来,避免了单纯看市盈率的片面性。一个市盈率30倍但增长40%的公司(PEG=0.75)可能比一个市盈率15倍但增长10%的公司(PEG=1.5)更有投资价值。
然而,PEG也有其局限性:
-
依赖未来预测:需要准确预测未来的盈利增长率,这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
忽略其他因素:没有考虑公司的债务水平、资本结构和经营效率等因素
-
适用性限制:对于波动大的周期性行业或没有盈利的公司不适用
四、PEG估值实战应用
案例一:英伟达(NVIDIA)
英伟达作为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领导者,是典型的成长股。让我们尝试用PEG估值法对其进行分析。
基础数据(以2024年为例):
-
股价:约950美元
-
每股收益(EPS):约12.5美元
-
市盈率(P/E):76倍(950/12.5)
-
预期盈利增长率:35%(基于未来3年分析师共识)
PEG计算:
PEG = 76 / 35 = 2.17
分析:
从传统价值投资角度看,76倍的市盈率似乎很高。但考虑到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的垄断地位和持续高增长,2.17的PEG值虽然高于1,但可能仍然合理。这是因为:
-
市场龙头地位:在GPU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
行业增长潜力: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需求爆发式增长
-
盈利质量:高毛利率和强大的定价能力
-
技术壁垒: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和专利保护
对于英伟达这样的高成长龙头,市场通常愿意给予一定的估值溢价。
案例二:泡泡玛特(9992.HK)
泡泡玛特是中国潮流玩具市场的领导者,有一位投资者在120港币时用PEG估值法进行分析,获得了翻倍的收益。
历史数据回顾(2023年初):
-
股价:120港币
-
市盈率(P/E):约35倍
-
预期盈利增长率:45%
-
PEG = 35 / 45 = 0.78
分析:
基于当时的数据,泡泡玛特的PEG仅为0.78,明显低于1,表明股票可能被低估。这位投资者基于以下判断做出了投资决策:
-
IP价值:拥有强大的IP创作和运营能力
-
粉丝经济:忠诚的粉丝群体和重复购买率
-
市场扩张:海外市场拓展顺利,增长空间巨大
-
盈利转化:收入高速增长能够转化为利润增长
结果:随着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泡泡玛特股价在两年内实现了翻倍,证明了PEG估值法的有效性。
五、为什么科技股都很贵?
科技股的高估值现象一直困扰着传统价值投资者。从估值角度看,科技股的高估值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1. 高增长预期
科技公司往往处于快速成长的行业,市场预期它们未来能够产生巨大的现金流。根据现金流折现原理,即使当前盈利不高,但只要未来现金流足够大,当前估值也可以很高。
2. 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
许多科技公司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如平台型企业)和规模经济(如软件公司),这意味着随着规模扩大,其盈利能力会非线性增长。
3. 轻资产模式
科技公司通常是轻资产运营,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就能实现扩张,这使得其资本回报率可能非常高。
4. 垄断地位
某些科技公司在细分领域形成事实上的垄断,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
5. 市场情绪和资金偏好
科技行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容易获得市场青睐和资金追捧,这也推高了估值。
巴菲特曾表示:“以合理价格买入优质企业,胜过以低价买入普通企业”。这正是成长股投资哲学的核心——宁愿为确定性的高质量增长支付溢价,也不贪图低估值但前景平庸的企业。
六、未盈利企业的估值方法
对于许多成长型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可能尚未实现盈利。如何对这些公司进行估值?以下是几种方法:
1. 市销率(P/S)法
对于未盈利但已有收入的公司,可以使用市销率(Price-to-Sales Ratio)进行估值:
市销率 = 总市值 / 主营业务收入
这种方法适用于高速增长但尚未盈利的企业,如早期的亚马逊、特斯拉等。
2. 用户价值法
对于互联网平台型公司,可以按用户数量或用户价值进行估值:
公司价值 = 用户数量 × 单用户价值
3. 市场规模估算法
估算公司所处市场的总规模,以及公司可能获得的市场份额,进而估算未来收入潜力。
4. 对比已盈利的类似商业模式企业
借助四个逻辑测试问题:
问题一:有没有拥有类似商业模式的企业已经实现盈利?
如果有类似商业模式的公司已经证明可以盈利,那么这家公司也有可能最终盈利。
问题二:如果一家企业作为整体并未盈利,那么下面有没有盈利的业务线?
即使公司整体未盈利,也可能有某些业务线已经盈利,这些业务可以作为估值基础。
问题三:规模效应能否帮助业务实现盈利?
许多互联网业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随着用户规模扩大,边际成本下降,最终可能实现盈利。
问题四:管理团队有没有采取一些措施带领企业走向盈利?
评估管理层是否有清晰的盈利路径和执行力。
案例:Uber、亚马逊、奈飞
亚马逊:长期未盈利,但市场看重其收入增长和市场份额扩大,最终证明这种策略的成功。
奈飞:早期大量投入内容制作导致亏损,但市场认可其订阅模式和内容壁垒,给予高估值。
Uber:虽然长期未盈利,但市场看好其共享经济的网络效应和潜在盈利能力。
七、增速爆发股票的估值方法
对于增速突然爆发的公司,如泡泡玛特、寒武纪、曾经的拼多多,传统的估值方法可能失效。以下是几种应对方法:
1. 阶段增长率DCF模型
将增长分为三个阶段:
-
超高增长期(3-5年)
-
过渡期(5-10年)
-
稳定增长期(10年后)
分别预测各阶段的增长率,然后进行折现。
2. 天花板分析
估算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空间,以及公司可能达到的市场份额天花板,从而判断增长持续时间和空间。
3. 对比法
参考国内外类似公司的成长路径和估值变化,如拼多多可参考阿里巴巴和京东的成长历程。
4. 关键指标法
对于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关注其关键指标:
-
电商平台:GMV、用户数、客单价
-
SaaS公司:ARR、客户留存率、LTV/CAC
-
内容平台:DAU、用户时长、变现率
八、成长股估值法的使用策略
投资策略
-
分散投资:成长股的不确定性较高,需要适当分散风险,避免单个股票的黑天鹅事件。
-
持续跟踪:成长股的基本面变化快,需要定期评估成长假设是否成立。
-
仓位管理:单只成长股的仓位不宜过重,建议不超过组合的10-15%。
-
止损策略:设定明确的卖出标准,当成长逻辑破坏时果断卖出。
买入时机选择
-
“戴维斯双击”机会:寻找那些同时具备估值较低和增长加速的公司。
-
行业低谷期:在整个行业暂时遇到困难时布局龙头公司。
-
业绩拐点:在公司业绩出现向上拐点时介入。
卖出时机选择
-
PEG过高:当PEG远超过1.5时,考虑逐步减仓。
-
增长放缓:当公司增长明显放缓,估值需要重新评估。
-
逻辑破坏:当投资的核心逻辑被破坏时,果断卖出。
-
找到更好机会:当发现性价比更高的投资机会时,可以换仓。
九、成长股估值法的局限性
成长股投资虽然潜在回报高,但也存在诸多局限和风险:
1. 预测难度大
预测企业未来的增长率本身就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巴菲特曾坦言:“预测告诉你更多的是预测者的情况,而不是未来。”
2. 高估值风险
成长股通常估值较高,一旦增长不及预期,可能面临“戴维斯双杀”(估值和业绩同时下降)的风险。
3. 竞争风险
高增长行业往往吸引大量竞争者,利润率可能被迅速侵蚀。
4. 技术变革风险
科技行业技术变革快,今天的龙头可能明天就被颠覆。
5. 市场情绪风险
成长股往往更受市场情绪影响,波动性更大。
6. 适用性限制
PEG估值法只适用于那些盈利且增长稳定的公司,对于周期性行业或亏损公司不适用。
结语:成长股投资的艺术与科学
成长股估值是估值艺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它要求投资者既要有严谨的分析能力,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想象力。
巴菲特提醒我们:“投资的关键不是追逐热点,而是理解业务本质”。在成长股投资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PEG估值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但它不是万能钥匙。它需要与其他分析工具结合使用,需要深入理解企业业务模式,需要判断增长的可持续性。
最终,成长股投资的核心仍然是理解业务本质、判断管理层能力、评估竞争优势。估值模型只是帮助我们系统化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替代品。
正如彼得·林奇所说:“没有人能够预测利率、经济或股市的未来走势,抛开这样的预测,关注你投资的公司发生了什么。”
在成长股投资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同时保持足够的耐心,陪伴优质企业成长,分享时代发展的红利。
希望本文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成长股投资的大门,让您在投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本文完)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