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这段时间里,宏观经济学家、基金经理、以及散户投资者们,都在同一个问题上犯糊涂:经济到底好不好?
股市天天创新高,金价也在飙升。按理说,一边是信心满满的资本市场,一边却是买黄金避险的焦虑情绪,这两种现象不该同时出现。但偏偏就这样发生了。
《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Tej Parikh在一篇题为《为什么经济让人这么困惑》的文章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薛定谔的经济”。意思是:美国经济看上去既繁荣又脆弱,既强劲又不稳。GDP、消费、就业、股市都不错,但同时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1】。
如果我们仔细看数据,会发现这种“混乱感”确实有迹可循。根据Consensus Economics的统计,美国2025和2026年的GDP增速预测,专业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比疫情前高出一倍。在欧洲,BNP Paribas 的研究也发现,今年对欧元区经济的预测分歧不减反增,完全打破了往年“越到年底越趋同”的规律。连各国央行也意见不一:美联储内部对降息时点看法南辕北辙,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分歧更是创下十年新高。
宏观预测向来不是精确科学,但现在连方向感都没了。过去投资者还能靠“共识”来判断经济周期,如今连共识都碎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大致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经济本身的复杂度上升了。比如现在最热的概念人工智能。这一轮AI投资潮,从半导体到算力,再到企业级软件,光是美国五大科技公司过去三年的AI资本支出就超过8000亿美元【2】。问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95%的企业在AI投入上尚未产生任何显著回报。换句话说,大家都在花钱,但很少有人真的知道钱花得值不值。
再比如政策。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把美国的平均有效关税率提高到了过去90年来的最高水平,并频繁以推文宣布新措施或豁免,让企业和投资者无所适从。欧洲同样不是省油的灯:能源补贴退坡、债务规则重谈、央行独立性被政治化。这样的宏观政策摇摆,让人感觉像车灯坏掉的司机,既想走快又怕撞车,只能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怪不得让乘客有点无所适从。
其次,是投资者们的心理出了问题。经济学的数据本来就难读,然而社交媒体上的声音却又太多。过去投资者只听几个权威机构的预测,现在每个人都能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看法,几小时内传遍全球。问题在于,太多信息未必等于更多真相。噪音的增加反而让人更焦虑。
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信息焦虑”:人类在面对信息爆炸时,会高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低估真正的随机性。市场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投资者一边担心经济衰退,一边又害怕错过行情。结果黄金和股票齐涨。过去这种情况只在极端时期出现,比如1970年代滞胀或2020年的口罩时期,如今却成为“新常态”。
更深层的原因,是经济结构正在“K型化”。高收入人群消费强劲、旅游爆满;低收入群体信用卡负债创新高、违约率攀升。大企业在AI投资上跑马圈地,小企业融资困难、裁员不断。资本市场的繁荣,并没有被均匀地感受到。统计显示,美国今年上半年家庭消费增长主要来自年收入十万美元以上的群体,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者健康指数”则持续下滑【1】。宏观数据的平均值掩盖了分化的现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官方说经济很好,但我却没感觉到”的原因所在。
信息扭曲让这种分化被进一步放大。AI、算法推荐、短视频把人群切割成越来越多的小泡泡。每个人看到的经济,都是自己算法喂出来的“定制版”。有人刷到的是股市暴涨的喜讯,有人刷到的是裁员潮、失业率的坏消息。于是,经济本身变成了一面镜子:反映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我们各自的恐惧和愿望。
这也许是当代投资最大的挑战:数据太多、信号太散、情绪变化太快。过去的投资大师靠研究几张报表、读几家公司的财报,就能形成判断;现在算法能在0.1秒内分析百万条数据,但依旧无法预测人心。
所以,这个世界看起来混乱,不仅因为经济本身复杂,更因为我们越来越想“理解一切”。而经济恰恰不是一个可以被彻底理解的系统。这就好比天气,我们大概知道现在处于什么季节,却永远预测不了哪一天会下雨。
对投资者来说,最明智的态度,也许是接受“模糊的正确”,而非“精确的错误”。不必非要等经济数据都统一方向,才敢行动;也不要被社交媒体上的极端情绪牵着鼻子走。保持平和心态、少看些社交媒体,多静下心来读点经典书籍。牢记“多元分散、控制成本、长期坚持”的投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走的稳,走的远。
参考资料:
【1】Tej Parikh,《Why the economy feels so confusing right now》,Financial Times,2025.10.
【2】MIT,《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 Report》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