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义从来不是耗尽自己,而是在创造价值的同时,还能好好享受生活呀!

D45
10-15

# 杜拉克的「效能魔法书」:知识工作者别再瞎忙啦!

打开彼得.杜拉克的《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中译可参考相关书籍资讯,此书在台湾博客来等平台有售,书号0010837558),就像拿到一张摆脱「穷忙地狱」的地图。这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大师,早在数十年前就看穿了知识型社会的核心痛点——从前工厂老板只要把机器调到最快,就能让劳力工作者产出更多;可到了人人靠脑袋吃饭的时代,再用「拼时长、堆数量」那套,简直像拿雨伞挡台风,费力又没用。

杜拉克这辈子可谓「管理学界的活百科」,他写过三十多本著作,从企业管理到社会变迁样样精通,连通用汽车、IBM这些大企业都曾请他当顾问。这本《The Effective Executive》虽出版多年,至今仍在台湾、香港的商管书榜单上占有一席之地,读者口碑更是一面倒的好——有人说它「救了每天加班到凌晨的自己」,也有人笑称「看完终于敢拒绝无意义的会议」,就连许多企业老板,都会把它当成新员工的「入门必修课」。

这本书的结构像一顿「营养又不撑胃」的便当,没有绕来绕去的理论,直接把「高效能」拆成五个实用习惯,每个习惯都像一把能打开难题的钥匙。第一个习惯是「重视贡献」,杜拉克举了个超真实的例子:有位银行总经理每天埋头批文件,以为自己超努力,结果下属都不知道他在忙什么,团队业绩还掉了不少。后来他改变思路,把重心放在「如何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如何让下属发挥长处」上,没几个月团队就活过来了。这就像我们每天刷邮件、开会,以为「做了很多事」,其实不如问自己一句:「今天做的事,对公司、对同事有真正的帮助吗?」

第二个习惯是「重视长处」,杜拉克在书里吐槽:「很多老板总想把员工的缺点补齐,就像逼鸭子学爬树,最后鸭子累坏了,树也没爬上去。」他建议不管是管理别人,还是管理自己,都要先找到「拿手的事」。比如有人写报告超慢,但跟客户沟通超厉害,那就让他多跑客户、少写报告,反而能创造更多价值。这点对上班族来说简直是「解脱指南」——从前以为要把所有事都做好,后来才明白,把长处发挥到极致,比补齐缺点更重要。

接下来的「设定优先顺序」「做有效的决策」「聚焦少数目标」,更是戳中了现代人的「瞎忙症」。杜拉克有句佳句超经典:「所谓高效能,不是把很多事做好,而是把对的事做好,并且不做错的事。」他拿整理衣柜打比方:如果衣柜里塞满了从不穿的衣服,就算每天叠得再整齐,也找不到想穿的;工作也一样,要是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上,再努力也很难出成果。比如有人每天花两小时回复不重要的讯息,却没时间做核心工作,最后只能靠加班补进度,这就是「把力气用错了地方」。

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其他管理书那样「站著说话不腰疼」。很多书总教人防御下属、算计同事,杜拉克却反过来强调「合作」与「价值」,他觉得知识工作者的「效能」,从来不是靠「斗赢别人」,而是靠「创造共赢」。比如他在书里提到,有两个部门从前总是互相扯皮,后来他们一起确认「共同目标」,把精力放在「如何一起把事做好」上,最后不仅矛盾少了,业绩还翻了一倍。这种「不搞心机、专注做事」的态度,在现在这个讲究「内卷」的时代,反而显得格外珍贵。

读完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高效能从来不是「比别人多做一点」,而是「比别人更会选」——选对要做的事,选对做事的方法,选对与人相处的方式。就像杜拉克说的,知识工作者就像厨师,不是看你切了多少菜,而是看你最后端出的菜好不好吃。如果你也常常觉得「忙到没时间生活」,不妨翻开这本书,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效能魔法」,从「瞎忙族」变成「聪明干活族」。毕竟,工作的意义从来不是耗尽自己,而是在创造价值的同时,还能好好享受生活呀!其他文章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