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使做?定系唔够电?——读《能量全开》后的能量启示录》
在维港岸边的写字楼里,总见灯火通明到深夜。香港人惯常把「时间唔够用」挂在嘴边,却鲜少听见有人说「我嘅能量用完了」。这本由绩效心理学家吉姆·洛尔(Jim Loehr)与记者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合著的《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Managing Energy, Not Time, is the Key to High Performance and Personal Renewal》,恰似在急管繁弦的都市节奏里,敲响一记醒钟。
两位作者在职业体育界的训练经验令人称奇——他们发现顶尖运动员的成功秘诀不在于挤压训练时间,而在于精准调控能量节奏。这种跨界智慧移植到现代职场,竟产生惊人共鸣。书中那个华尔街高管总在下午三点精神涣散的案例,仿佛就是中环某间玻璃幕墙后的写照:「当他学会每90分钟补充水分、短暂离座伸展,业绩报告上的数字竟随著他的能量曲线同步攀升」。
全书精髓在于提出能量的四重维度:身体如蓄电池,情绪似变压器,心智若导线,精神乃电源。最妙的是破除「持久续航」的迷思——书中直言「波动才是宇宙常态」,与东方智慧的「张弛有道」遥相呼应。还记得那个触目惊心的比喻吗?「如同要求运动员在赛事中全程冲刺,却在办公桌前期望自己八小时保持巅峰状态,这何尝不是种现代荒诞?」
书中提倡的「仪式习惯」令人想起茶餐厅阿姐每日开档前那杯雷打不动的鸳鸯。作者说「意志力是稀缺资源,仪式感才是能量开关」,某位跨国企业女主管每日清晨的冥想时刻,不仅让她从乳癌康复,更在董事会里练就「在风暴中心依然呼吸平稳」的功力。这种将能量管理融入生活肌理的理念,比硬邦邦的时间表更贴近人性。
特别值得港人深思的是「能量赤字」的警示。当我们炫耀连续加班72小时,何尝不是在透支未来的生命额度?书中那个每季度必定登山闭关的律师,他的行事历在旁人看来充满「空白浪费」,却不知这些刻意留白正是他始终领先的秘诀。这让我想起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分心术,在能量管理学里竟成了「全神贯注的切换艺术」。
掩卷那夜,我望见对面大厦仍有半数窗户亮著灯光。忽然明白为何书中要说「管理能量,就是管理人生」。当我们不再问「几时收工」而是「仲有几多电」,当休息不再罪恶而成为战略,或许就能在霓虹璀璨的维港两岸,找到属于自己的恒定光谱。毕竟这座城市需要的,从来不是更多熬夜的躯壳,而是始终满电的灵魂。其他文章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