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矽谷创投天王的真心话:经营难事,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翻开商管书籍,满页都是成功企业的光环叙事,好像每个决定都该有「正解」。但Ben Horowitz在《什么才是经营最难的事?》(*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里,一开头就戳破这层假象:「没有人告诉你,当公司快倒闭时该怎么裁员,也没人教你如何对著曾经经的好友说『你被解雇了』。」这本由安霍创投(Andreessen Horowitz)共同创办人写的书,没有堆砌理论,只凭矽谷资深企业家的亲身经历,把商学院不会教的「脏活累活」摊在阳光下,对香港这群在高压商环境里摸爬滚打的读者来说,像极了一位前辈递来的「避坑指南」。
Horowitz的资历从来不是「天生王者」。他早年创办的网路公司Loudcloud,赶上2000年网路泡沫破裂,眼见现金流快断裂,他一边要安抚恐慌的员工,一边得咬著牙裁掉近半团队——其中还有他亲手招募的好友。书里他写道:「裁员不是在Excel上删除名字,是亲眼看著曾经一起熬夜的人收拾东西离开,而你只能说『对不起』。」后来他把公司转型为Opsware,又面临微软等巨头的竞争压力,甚至得偷偷从对手公司挖来核心技术人才,过程中既要守住法律底线,又要安抚团队的不安全感。这些细节,没有半点「成功学」的华丽包装,反而让香港读者觉得真实——毕竟在这座寸土寸金的商业之都,谁没遇过「要业绩还是要人情」的两难?
他写这本书的原因,恰恰是看不惯商管领域的「假大空」。很多书总把经营说成「只要做好战略规划,就能一帆风顺」,但Horowitz亲身经历过才知道,真正的难题从来不在会议室的白板上,而在「凌晨三点醒来,想不出怎么发工资」的焦虑里。他想告诉所有经营者:「你不必假装自己什么都懂,也不必为了『老板样子』硬撑——承认自己不知道答案,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这句话,对香港那些习惯「强装坚强」的中小企业老板来说,无疑是一剂解压药。
全书的脉络,就像跟著他走过一次创业「地狱模式」:从怎么写一份不骗人的商业计划书,到如何在经济寒冬里保住核心团队;从面对客户撤单时的应对,到判断「该卖公司还是继续撑」的时机。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谈「管理人才」的部分。他从不赞成「挖顶尖人才就万事大吉」,反而强调「要找『对的人』,不是『最强的人』」。比如他曾招募过一位名校毕业的销售主管,对方业绩能力极强,却总是看不起团队成员,最后不仅没带动业绩,还逼走了几位老员工。这让他总结出:「经营里最难的不是找到聪明人,是让聪明人愿意一起走——就像组一队球员,不是每个都要明星,但必须都认同同一个目标。」
这本书的卖点,从来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告诉你如何面对失败」。市面上太多书讲「怎么做能赢」,但Horowitz专讲「输的时候该怎么撑」。他在书里提到,Opsware上市后股价一度暴跌,他每天都收到投资人的质疑邮件,甚至有员工偷偷递简历。那时他没有开大会喊口号,反而在办公室里摆了一张沙发,谁心里难受就来跟他聊——哪怕只是沉默半小时。他说:「执行长的首要任务不是做决策,是当团队的『情绪稳定器』。」这种真实的脆弱,比任何「成功秘诀」都更打动香港读者——毕竟在这座永不停歇的城市,每个人都懂「撑下去」有多难。
和其他商管书比起来,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扮高深」。Horowitz从不用「波特五力模型」这类术语,反而用「你会怎么跟妈妈解释公司在做什么」来形容「清晰的战略」;他谈「解雇员工」时,不讲「绩效管理体系」,只说「要亲自告诉他,而不是让HR代为转达——因为这是对人的尊重」。这种直白,让非商学院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更让香港那些「边做边学」的创业者觉得「原来我遇到的难题,连矽谷大佬也经历过」。
读完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经营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面对问题的勇气」。Horowitz在结尾写道:「人们总问我『经营最难的事是什么』,我说是『每个难题都不一样,而你永远得自己做决定』。」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见香港每个在商海里坚持的人——我们或许没有矽谷的资源,但面对难题时的挣扎与坚持,其实并无不同。
对香港读者来说,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商管书,更像一位前辈的「真心话」:不必害怕难题,因为每个难题的背后,都是一次「更懂经营,也更懂自己」的机会。而这,或许就是经营最宝贵的智慧。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