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里的两个「决策师」:读《快思慢想》,原来香港人每日都在与偏见「打仗」
每日清晨,香港街头总有无数人在「选择」中开启一天:茶餐厅里犹豫要火腿通粉还是叉烧饭,地铁站里纠结走哪个出口更快,办公室里斟酌这份报告要不要再修改…… 我们以为这些决定全凭「理性」,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告诉我们:人类的思考从来不是「单人作战」,而是大脑里两位「决策师」——「快思」与「慢想」的反复角力。这本横扫全球畅销榜的著作,用数十年心理学研究拆穿了「我们能掌控自己思考」的假象,读来就像给大脑做了一次「CT 扫描」,让香港读者看清那些潜藏在日常选择里的偏见与盲点。
先谈这本书的「底气」——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可谓「跨界大神」,他是史上首位以心理学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一生深耕「判断与决策心理学」,曾与好友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共同提出「前景理论」,彻底改变了经济学界对「人类理性」的认知。这本《快思慢想》是他耗时数年写就的「思想总结」,英文全名为Thinking, Fast and Slow,自 2011 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香港书店的「商管心理」区常年占据一席之地,读者口碑更是清一色好评:「原来我每次买股票亏钱,不是运气差,是大脑在骗自己」「看完终于明白为何总被广告『套路』」,足见这本书的「接地气」—— 它不谈深奥理论,只拆解普通人每天都会遇到的思考困境。
卡尼曼写这本书的初衷,源于他对「人类偏见」的长期观察。他在学术生涯中发现,无论是经济学家、企业家,还是像香港市民一样的普通人,都习惯「高估自己的理性」。比如有人执意相信「这只股票肯定会涨」,只因最近听过几次它的名字;有人坚持「这间餐厅更好吃」,仅因为门口排队的人更多。他写这本书,就是想把复杂的心理学研究化为「看得懂、用得上」的知识,让每个人都能看清大脑的「运作漏洞」,少走决策的弯路。
全书的核心,就是围绕大脑的两套思考系统展开。「快思」(系统一)就像街头速食店,反应迅速、凭直觉行事:看到蛇会立刻躲开,听到「香港天气」就想到「潮湿」,见到穿西装的人就觉得「专业」。它帮我们快速应对日常,但也容易犯错 —— 比如看到「限量版」就冲动买单,听到别人说「这支基金赚了钱」就跟风投资,这都是「快思」的偏见在作祟。而「慢想」(系统二)则像高级餐厅的主厨,冷静、耗时、讲究逻辑:计算月薪能存多少钱,分析一份合约的风险,思考孩子的升学规划,都需要它上场。但「慢想」很懒惰,常常会「偷懒」把决定交给「快思」,这也是我们经常做出错误选择的关键。
这本书的「卖点」,在于它用无数贴近生活的例子,戳中了香港人的「痛点」。比如书中提到「损失厌恶」:丢掉 1000 港元的痛苦,比挣到 1000 港元的快乐更强烈。这解释了为何很多香港人不愿「割肉」卖掉亏损的股票,宁可让损失越来越大;又比如「锚定效应」:商家标价「1999 港元」,比「2000 港元」更吸引人,这也是香港百货公司常见的营销套路。卡尼曼还在书中写道:「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低估机遇在事件发展中的作用」,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些执意「靠经验做决定」的香港人 —— 比如有人坚信「过去十年楼价都在涨,将来也一定涨」,忽视了市场变化的风险。
而这本书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是「指出问题」,更教我们「如何应对」。卡尼曼告诉我们,对抗「快思」的偏见,不需要「消灭快思」,而是要学会「调动慢想」。比如买东西前,先问自己「我是真的需要,还是因为『限量』才想要?」;做投资前,写下「这笔钱亏了我能承受吗?」;甚至在茶餐厅点餐时,也可以多停留几秒:「我是真的想吃这款,还是昨天吃过今天习惯点?」这些小小的「慢想」步骤,能帮我们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与后悔。
读完这本书,再看香港的街头巷尾,会发现到处都是「快思」与「慢想」的较量:菜市场里,阿婆因为「这家菜比旁边便宜 1 块钱」就买很多,忽视了吃不完会浪费(快思胜);办公室里,同事认真计算不同理财产品的收益,最后选了最适合自己的(慢想胜)。卡尼曼在书末写道:「认清自己的偏见,是拥有理性的第一步」。对香港人来说,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更像一本「日常决策手册」—— 它提醒我们,在这个节奏飞快的城市里,有时慢一点思考,比快一点行动更重要。毕竟,无论是买楼、投资,还是简单的日常选择,少一次「快思」的错误,就多一份「慢想」的踏实。其他文章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