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这场演讲的后半部分,桥水首席投资官揭示了桥水投资体系的“灵魂工程”—如何把人类经验、定性洞察与量化逻辑融合成一个能不断进化的系统。
桥水并非依靠单一判断取胜,而是通过把数十年积累的认知“写进算法”,让思想、数据与规则共同构建出可验证、可复制、可持续改进的投资流程。
他解释了桥水如何从不同视角(价值、基本面变化、市场联动、行为与资金流)出发,形成一个综合的市场理解体系。
随后,这些信号被转化为“风险饼图”,通过风险预算实现15至20条非相关收益流的组合,也即桥水所称的“投资圣杯”。
更深层的哲学在于“认知的复利化”。桥水将所有关于经济、货币、通胀的知识转化为可被机器和人共同理解的算法库(“立方体”),并通过规则手册与学习循环不断优化。
这样,一个组织的理解力不再随个体消逝,而能像资本一样长期复利增长。这正是桥水理念的核心:让思想系统化,让理解可复利,让组织永远在进化。
以下为演讲的下半部分:
我们学会把那些想法构建进算法里,反映出我们曾经想到的一切。
这能在某种程度上让你直观地感受到它到底是怎样运作的。它从左侧的不同想法开始,你会有多种不同的市场交易方法。这又是分散化策略的一部分。
你可能会从价值的基本原理去思考:某一资产的现金流最终会等于你能获得的所有未来回报的现值。你可以基于对促成这一点的深刻理解,判断一项资产今天应该值多少钱。
这可能是看待某个市场的一种视角,但在未来6到18个月里它不一定对你帮助很大—在某种程度上有帮助,但不会太显著—所以你需要其他视角。
那么,除了价值之外还有哪些驱动力呢?
我们认为本质上还要考虑那些重要基本面条件的变化。
那么你如何衡量这些?如何把它们嵌入到决策规则中?
我们还会考虑其他市场对该特定市场的影响。同样要问的是:如何把这套体系构建出来。为什么其他市场会影响这个市场?这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然后第四点是,所有的买家和卖家是谁。
事物偏离公平价值的一个原因是,买卖双方会出于除长期现金流影响以外的其它原因采取行动。理解这些参与者的资产负债表—他们的钱从哪里来、资金运作方式—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构成了整体。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我们多年研究的所有想法的合集。
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四个人在为同一市场争论,分别带着不同视角,最后综合出一个市场观点。
这大致就是第二张图上展示的内容:你可以把这些不同人的观点转化为一个系统化的流程。
这些构件组成了一个系统流程,用以将信息合并成对市场的单一观点。
接着我们走第二步,把组合产生的这些信号构建成一个“风险饼图”。也就是说,我们要问:对每一种策略我们想承受多少风险?在每一个市场上我们会分配多少风险敞口?
再次强调,我们试图尽可能接近那种“圣杯”式的状态。拥有15到20条不相关的收益流。
那个饼图展示的就是我们力求随着时间形成的风险预算—在许多不同市场和策略间实现高度平衡的风险预算。
但在某个时点(见最右侧图)你不可能对所有事物都有判断,这是另一个重要的哲学原则:你不必对每件事都有看法。
你有一大堆可供把握的机会,并不需要对每一样都下结论。
因此,把在某个时间点你强烈看好的观点按风险预算进行转换(这是一个跨时间的风险预算),你可以把信号乘以风险预算,从而得到最终的组合配置。
这就是我们如何把这些部分组合起来的方法:从专家的定性思考入手,比如“为什么要买债券?为什么要买某种货币?”等问题。
把这些定性思维不断打磨、追问,直到你能把它们转化为算法。
利用那些算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侦测,从而实现大规模分散化。因为如果你真正把“为何买债、为何买货币”的逻辑抽象出来,并做好它、做深它,那就可以把这些规则应用到世界任何地方。
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组合,在每个时点衡量条件,反映出你50年复利积累起来的所有逻辑。
如果单讲我们的理念,我会把最后一点说成是:它以持续改进为起点。而且如果你作为一个组织真正做到持续改进……并将这种理解进行复利式积累。
你可能会把复利收益放在投资的语境下思考。但如果从组织的角度来看,你真正想做的是让理解“复利增长”—也就是组织究竟知道什么,以及如何不断扩展这种知识。
左边这个图,说起来有点难,但基本上这是我对我们三大模块的理解,它们帮助我们作为一个组织实现知识的复利积累。
第一部分是立方体所代表的内容:在桥水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所有知识,我们都已转化为算法。
这个算法本身就是存储的数据,我们学到的关于货币、债券、经济、增长、通胀的一切知识,所有的内容都被有序保存,你可以查找、使用,别人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构建。
我们对所做的一切有标准:必须是计算机可读的,这意味着每天运行三次,始终保持更新,始终包含最新信息。同时也必须是人类可读的—专家可以查看并理解,投资者也能看到,不被埋在代码中,而是可以直接使用。
我们所学的一切,这就是立方体所代表的含义。
现在,一个由数百人组成的组织在这个立方体上工作,你就需要金字塔所代表的内容:你该如何操作?学到新知识后放在哪?如何以便其他人也能访问的方式呈现你的定性理解。
所以金字塔,以及我们在其中的内容,本质上是我们的规则手册:从一个想法出发,到获取支持该想法的数据,再到构建别人需要的可视化内容,让他们理解你的想法。
这就是第二个组成部分。
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围绕它的圆圈,代表学习过程—持续学习的过程。
你总会犯很多错误。我们对流程有两个输入:第一个是基本循环,我们不断对世界做出预测,不断发现错误,通过反思原因不断学习和完善。
另一个是来自外部世界的输入,你从未想过的新事物正在发生。
而拥有系统化流程的好处是,你可以把所有精力集中在流程中可能遗漏的内容上。比如如何应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关税、贸易模式变化等。
你可能在流程中没有涵盖这些,但如果你的流程能反映你思考的一切,你就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问题上。
右边的图就是我想留给大家的重点—复利效应的观点。
如果你开始做,这对投资显然成立,对组织和理解同样成立—比如从 1980 年在纸上记录最基础的理解开始,然后不断修正、学习、反复迭代……
这些知识并不只存在于你的脑中,因此你离开时它不会消失,而是通过流程被记录下来,别人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构建。作为组织,你的理解会像投资复利一样增长,只要你不断复利积累。
这就是我们的理念。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