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近日成为全球投资界焦点,公开反对特斯拉CEO马斯克最新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成为首个披露投票立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持有特斯拉约1.2%股份,位列第七大股东)
这项方案提出,如果马斯克在未来十年内将特斯拉市值提升至8.5万亿美元,他将分期获得约12%的公司股份,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
挪威基金在声明中表示,尽管认可马斯克的远见和领导力,但对方案的总规模、股权稀释及关键人物风险防控不足深感担忧,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市场关注,特斯拉股价在周二后市下跌近4.3%。
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在官网声明中说:“我们认可马斯克以远见领导创造的巨大价值,但对奖励总额、股权稀释,以及缺乏缓解“关键人物风险”的机制表示担忧。”
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在高管薪酬与股东利益之间的审慎态度,也折射出全球长期资本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和长期价值创造上的思考。
特斯拉股东们的投票意向、市场反应以及对高管激励机制的争议,成为理解科技公司治理与投资策略的重要窗口。
为了更深入理解马斯克的思路及其领导下的企业战略,本篇文章将结合马斯克在去年接受挪威基金CEO访谈时的谈话内容,解析他对人工智能、特斯拉业务发展、电动汽车竞争格局及未来技术布局的观点。
这不仅为理解薪酬方案背后的逻辑提供背景,也让投资者洞察公司战略与股东价值之间的联系。
特斯拉马斯克薪酬方案事件时间线
2018年
马斯克获批第一轮薪酬方案,但后来因法律纠纷被一名特拉华州法官取消。方案要求公司达成市值和业务里程碑才能获得股票奖励。
2023年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曾公开反对马斯克一项薪酬提案,表明其对高管激励的谨慎态度。
2025年9月
特斯拉公布新的薪酬方案:若未来十年公司市值提升至8.5万亿美元,马斯克将获得12%股份,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
提案包括具体业务里程碑,如交付2,000万辆特斯拉汽车、运营100万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全自动驾驶服务月活用户达到1,000万。
2025年11月4日(周二)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正式对薪酬方案投反对票,成为首个公开披露立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公布声明称,对薪酬总规模、股权稀释及关键人物风险管理感到担忧。
特斯拉股价当日下跌近4.3%。
2025年11月6日(周四)
特斯拉将召开年度股东大会,公布对马斯克薪酬方案及其他股东提案的最终投票结果。
股东投票还将涉及董事会成员连任以及是否投资马斯克AI初创公司xAI的提案。
以下为访谈(时间:2024年4月)正文:
唐根:大家好,非常感谢你抽空过来。你知道吗,自从两年前我们开播以来,就一直想邀请你上节目。所以能请到你,而且还是在你的X平台上,真的太酷了!
马斯克:是啊,确实挺酷的。
我是说,能让全球各地的很多人同时参与,相当于一场实时播客,而且效果还挺不错。
唐根:太好啦。我们有好多话题要聊呢。嗯,想先从人工智能聊起。
现在来看,你觉得我们在人工智能竞赛中处于什么阶段?
马斯克:哇,这个问题可得好好说说。
人工智能领域现在太热闹了。它是我见过的所有技术中发展最快的,而且我见识过的技术可不少。
你想想,几乎每周都有新消息发布。
再看看人工智能硬件的规模,那些专门用于人工智能、新投入使用的计算机,其增长速度至少是每年翻10倍,甚至可能每六到九个月就翻10倍。
所以把硬件的增长(真的,至少每9个月就会有数量级的提升)和无数软件突破结合起来看,这个发展曲线简直夸张。
所以我觉得到明年年底左右,可能会出现比任何单个人类都聪明的人工智能。之后,人工智能的总体感知计算能力,我觉得可能在5年内就会超过全人类的总和。
唐根:现在这场竞赛的核心是什么?是算法、人才、计算能力?还是芯片供应?到底核心在哪?
马斯克:嗯,去年的核心问题是芯片短缺,还有硬件部署的问题。要是把问题拆成人才、数据、硬件三个方面。
先看硬件:去年主要是供应紧张。大家都拿不到足够的芯片,尤其是视频芯片。今年情况开始转向电压变压器的供应问题,也就是要配备足够的电压变压器。
所以我有个挺小众的梗:“为Transformer(模型)配变压器(设备)”,因为现在很多人工智能都是基于Transformer模型运行的。
所以得用变压器(硬件设备)才能运行Transformer(人工智能模型)。
再往后看,一两年后,或者肯定三年内,核心问题就变成了电力供应,这些都是硬件方面的限制。
而且啊,很多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都在投身人工智能领域。比如,那些以前可能会研究物理、或者本来就是搞物理的人,都转去做人工智能了。
因为这实在是发展最快的领域。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最顶尖的人才、最聪明的人都在涌入人工智能行业。
随之而来的,就是算法上的种种突破。之后,就会遇到数据问题这个瓶颈。
要知道,所有已出版的书籍,只算文字内容,压缩后的文字,其实一个硬盘、或者说一台电脑就能装下。
所以你想想,用于训练的所谓“词元”。你可能觉得全人类用所有语言写的所有书,听起来数量很多。
当然了,这比任何单个人类一辈子能读完的量都多得多。但实际上,这对应的训练词元数量其实很少,根本不够用。
所以之后就不得不去挖掘所有已有的视频内容,比如所有的播客,以及其他各种素材。但就算这样,数据还是会不够用。
唐根:希望他们会把我们这期播客也纳入训练数据里。
马斯克:嗯,这期播客肯定会被收录进去的。
唐根:你在XAI(X平台人工智能)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马斯克:其实XAI还相对比较新。所以目前的限制因素,就是训练我们的Grok2模型,我们认为它应该会比GPT-4更出色。
我们希望能在5月份完成这项训练,现在训练正在进行中。
所以现在的核心就是,我们要凑够足够多的GPU,让训练速度能赶得上,确保5月前完成。我觉得大概率能实现。
这次训练大概用到了2万台英伟达H100显卡,而且训练效率应该很高。
接下来就是Grok3模型了,我猜,它的水平应该能达到GPT-5或者更高。而这需要10万台英伟达H100显卡协同训练。
所以说,训练规模基本上要再提升半个数量级。
到那时候,就会真正面临数据短缺的问题,要么只能生成合成数据,要么就用真实世界的视频素材。
这两个是近乎无限的数据来源:合成数据和真实世界视频。
这里我得说一下,特斯拉在真实世界视频素材方面有很大优势。目前来看,特斯拉拥有的真实世界视频素材比任何一家都多。
唐根:是啊,你们那儿有个庞大的素材库。那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能见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
马斯克:嗯,这取决于你对通用人工智能的定义。
如果你把通用人工智能定义为比最聪明的人类还聪明,那我觉得大概是明年年底,也就是两年内就能实现。
但即便如此,要达到比“机器增强的人类共同体”更聪明的程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它是否能比所有协同工作、且借助计算机提升效率的人类加起来更聪明?
而这一点,我觉得大概还需要五年时间。一种看待方式是试着评估:数字计算能力与生物计算能力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唐根:关于人工智能的最后一个问题,你对监管及其架构设计有什么新想法吗?
马斯克:嗯,我认为我们可能确实需要一个监管机构来关注人工智能的安全性。
就像我们在其他领域有监管机构一样,比如监管飞机安全、汽车安全,还有药品之类的。
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可能比任何监管机构的跟进速度都要快。
但关于“实现安全人工智能之前,什么才是关键”,我有个观点想分享。
那就是,训练人工智能尽可能保持诚实非常关键,真的,就是要尽可能诚实。
我认为,如果把人工智能编程成“政治正确”的样子,可能会引发一些非常危险的后果。
有些事情现在看起来可能无伤大雅,但如果未来人工智能拥有巨大权力,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比如谷歌Gemini的例子,它拒绝生成乔治・华盛顿作为白人男性的画像。而且实际上,任何历史人物都会被自动设计成“多元化”的形象。
因为它被设定为“坚持多元化”。这一开始听起来可能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人工智能拥有足够大的权力去强制推行多元化,就不一样了。
甚至它会判定某种人太多、或某一性别太多,然后进行“清除”,一直清除到多元化数据达到它被设定的“正确标准”为止。
唐根:但你不觉得下一个版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马斯克:不会的,不会,他们只会让这种倾向更隐蔽、不那么明显,但问题依然存在。
唐根:好吧,那我们拭目以待。但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相对于美国处于什么位置?
马斯克:我不清楚中国具体在做什么,但我知道中国有很多非常聪明的人。他们不会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也不会落后于美国太多。
我是说,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集中在旧金山和伦敦。当然,中国也有很多动态,但我不了解他们的具体进展。但我可以肯定,他们不会比西方的研发进度落后太多。
所以,记住我的话:如果我们不把人工智能编程成尽可能诚实的样子,这才是危险所在。
唐根:咱们换个话题,聊聊特斯拉。现在电动汽车的转型速度比你预期的慢吗?目前的转型进度和你之前的预期相比怎么样?
马斯克:其实我觉得速度挺快的,尤其是在挪威。
唐根:可不是嘛,那儿现在几乎满大街都是特斯拉。
马斯克:是啊,挪威的特斯拉太多了,简直离谱。谢谢,我想再次感谢挪威对电动汽车的支持,真的非常感激。
所以我认为,所有汽车最终都会全面电动化,这只是时间问题。最终这也会包括飞机和船只。
火车显然也不例外,但讽刺的是,有一样东西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电动化,那就是火箭。
因为火箭必须依靠喷射物质才能运行,这是无法避免的。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原理。
但所有汽车都会电动化,这只是时间问题。
未来我们回顾内燃机的眼光,会和现在回顾蒸汽机的眼光一样。内燃机汽车的出现是必然的,而汽车向电动化转型同样是必然的。
电动汽车的发展进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起伏,但电动化的最终胜利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觉得越早实现这一点越好。
唐根:没错。现在你怎么看待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
马斯克:我们总体发现,中国的企业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或者说整个汽车行业,中国车企迄今为止是最具竞争力的。
没错,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竞争挑战所在。他们造出的车很棒,而且工作非常努力。
唐根:那你坐过中国车企的车吗?有什么感受?毕竟你是工程师,从专业角度来看,你觉得怎么样?
马斯克:我最近没坐过,因为它们并没有全部进入美国市场,或者说在美国能买到的很少。
有一些在欧洲已经上市了。但据我的团队反馈,这些车非常不错。
唐根:接下来换个话题,聊聊太空领域。要在火星实现自给自足,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马斯克:在火星实现自给自足,核心在于运送到火星表面的总吨位。
所以大概来说,我觉得可能需要大约一百万吨的物资,也可能更多,但要让火星实现自给自足,所需物资大概在一百万吨到一千万吨之间。
唐根:那这需要多少枚火箭来运送?
马斯克:嗯,我最近做过一次相关演讲,大家可以去看看我最近在SpaceX的分享。
但如果每趟航班能运送100吨物资到火星表面,那么要运送一百万吨,就需要1万次飞行。这里说的是100吨物资成功着陆火星表面。
所以要让100吨物资着陆火星,在地球轨道上需要准备五倍于此的物资量。
所以我们会进行大量的轨道加注操作。反复发射火箭,也就是运油船,为前往火星的飞船补充推进剂。
这样一来,要运送一百万吨物资,大概需要1万次这样的加注飞行。而我们计划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能在20年内完成。
唐根:真的吗?那你觉得我们第一次抵达火星会是什么时候?
马斯克:首先,第一艘登陆火星的星舰(Starship)显然不会载人,我觉得大概在5年内就能实现。
之后可能会发射多艘飞船,先确认它们能顺利在火星着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推进月球相关任务。
所以,我应该说,我们会在5年内把人类重新送上月球。同时在5年内让无人飞船登陆火星。之后我们会提升生产效率,改进助推器和飞船的设计。
所以,人类首次登陆火星,我觉得大概在7年左右,也就是7到9年内。
从那之后,我们需要快速扩大规模,需要大量飞船执行任务。
地球和火星每两年左右,大概有六个月时间处于太阳系的同一象限。或者说,每26个月会有大约几个月的“黄金窗口期”,这时候从地球向火星转移才是最高效的。
所以每两年,你大概会看到一支飞船舰队启程前往火星。
我觉得,上千艘飞船同时从地球出发的场景会非常壮观,就像《太空堡垒卡拉狄加》里的画面一样。
唐根:要在火星实现自给自足,我们还需要哪些新技术?
马斯克:其实,我觉得我们已经掌握了所有必要的技术,不需要新的技术突破,只需要去建造和落地。所以这不需要任何新的物理理论支持。
唐根:这对你来说为什么如此重要?
马斯克:我觉得这对整个意识的存续来说很重要。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让意识的存续时间最大化,那么成为跨行星物种,会让意识的存在时间比只待在一个星球上长得多。
如果我们只局限于一个星球我们不过是在等待,最终总会遭遇一场灾难。
可能很快,也可能要很久,但最终总会发生,可能是全球热核战争,也可能只是人类文明逐渐衰落。
我们的文明或许不会轰轰烈烈地消亡,而是悄无声息地落幕,就是慢慢走向淘汰。
但如果我们成为跨行星物种,就会拥有两个星球,它们可以相互支援。
最终我们还能超越两个星球,前往木星的卫星、太阳系外围,甚至其他恒星系统。
这样一来,我们在这片浩瀚黑暗中拥有的这束微弱的意识火种,就能得以延续并壮大。
而且如果我们是跨行星物种,生存的概率,也就是意识存续的概率会大得多。 $特斯拉(TSLA)$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