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豹
11-11 16:22
CAR-T在自免领域的研发已经好几年了,相比于小分子、单抗、双抗,CAR-T成本高、价格贵、副作用大,不光要考虑疗效,还需要找到合适的市场切入点,不然会亏个底朝天。
我盘点了一下,Cabaletta Bio (NASDAQ: CABA)、Cartesian Therapeutics (NASDAQ: RNAC)、Kyverna Therapeutics (NASDAQ: KYTX),都已公开了CAR-T上市计划。
CAR-T能够深度清除B细胞,重置免疫系统,适应症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性肾炎(LN)、系统性硬化症(SSc)、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多发性硬化症(MS)、寻常型天疱疮(PV)、肌炎(DM/ASyS/IMNM)等。
就市场规模来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发性硬化症是最大的,但是这两个病都有大量上市和在研药物,上市需要做大规模的3期临床,不划算,三家Biotech都没有选这两个适应症。
Cabaletta选择肌炎中的皮肌炎(DM)、抗合成酶综合征(ASyS)作为 (自体CD19 CAR-T)的首发适应症。预期2025Q4启动注册试验,2027年递交BLA。
Cartesian和Kyverna都选中了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
Cartesian的是自体BCMA mRNA CAR-T,已经在2025年5月启动3期AURORA试验。
Kyverna的是自体CD19 CAR-T,预期2025Q4报告Phase 2数据,年底开始Phase 3的入组。
KYV-101的另一个适应症是罕见的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僵人综合征(SPS),美国大约有6,000例患者,目前尚无获批药物。
CAR-T高昂的生产成本,也困住了 Biotech自己。按每例患者50万美元的成本计算,不考虑临床运营成本,不考虑对照组可能用到昂贵的专利药,200例患者的供药成本就高达1亿美元,这谁扛得住?
Cabaletta、Cartesian、Kyverna虽然都找到了看似可行的切入点,但是小适应症的市场空间毕竟有限,后面又有体内CAR-T紧追,三家公司的市值都只有2-3亿美元。
国内医保对CAR-T、罕见病的支持都不够,切入小适应症也不容易。最有希望的破局点大概就是体内CAR-T,名为CAR-T,实为化工产品,成本低得多,可以切入SLE这种大适应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