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智能(TUYA)$ 我比较看好涂鸦智能未来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它怎么让每一家企业、每一位开发者都能从中获利。我们来预想一下,一个标准的物联网+AI平台需要:底层算力与物联网连接能力,中间层的设备管理与数据处理平台(包括数据接入、存储、分析),顶层的行业应用层,还有一个物联网操作系统(IoT OS)来链接和管理这些硬件。
如果涂鸦智能把这个标准平台做到最优化,那就意味着企业和开发者部署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成本会比较低,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这时标杆企业通过采用涂鸦的标准平台,就意味着把企业的核心智能管理交给涂鸦,未来这家企业的核心物联网与AI运营平台由涂鸦来运行。这就形成了一个类似“甲骨文模式”的标准化运营模式——通过每年持续收取部署与运维费用。
如果这些标杆企业的落地效果非常成功,并且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那么涂鸦就可以接到大量的企业订单。而且一旦签下订单,就意味着涂鸦的业绩会持续递增。考虑到涂鸦目前的人员规模并不算特别庞大,除了自建团队,它很可能会采用部分外包模式来支撑大规模项目交付。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谁用了涂鸦的平台,谁就等于把核心智能管理交给了涂鸦。这种生意的粘性非常高,因为一旦部署了涂鸦的标准,后续要拓展业务,几乎只能继续由涂鸦来运营和深化AI与物联网改造。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弊端——项目越多,需要的人员规模就越大,人力成本会非常高。看似核心系统在自己手里,实则业务规模扩大后利润可能被研发、人员管理、销售等费用吃掉。讯飞就是一个例子:2万人、250亿营收;而涂鸦如果走纯项目化路线,可能会遇到类似瓶颈。
所以,涂鸦的策略更倾向于开放——把这套标准平台开放出去,比如提供功能优化、AI模型适配、算力与设备管理优化等。如果有企业或开发者认为涂鸦的标准更划算、收益更高,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解决方案部署在涂鸦的平台上。这时涂鸦可以提供IoT OS、中间件、云服务,未来甚至可能延伸到芯片等核心硬件输出。
当大量开发者加入平台,比如一年后适配的智能设备与解决方案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套时,涂鸦的标准就会成为行业事实标准。届时,涂鸦可以在应用层与开发者进行利润分成,因为每年都需要平台运维与升级服务。涂鸦只需要把标准平台本身维护到最优,其他的交给生态伙伴去创新。
最终的商业模式会回到几个核心支点:硬件与芯片、云服务、IoT OS授权、行业应用服务。这正是现在所有科技厂商梦寐以求的生态化模式。涂鸦完全有可能做到,因为它已经有很高的客户粘性预期——谁用了涂鸦的标准平台,谁未来的扩展也会继续遵循这个标准。涂鸦把技术底层打好,伙伴们在上面不断建设,不会轻易推倒重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