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专题】2023年四月

EDGE易知方舟
2023-04-03

为什么某些银行大得不能倒

读者可能都有一个认知,就是谁大谁恶谁正确!确实笔者也不能反对这个说法。所以当与人争执时总是声大的一方(或恶的一方)占优,但胜出并不代表有道理,而退下来的亦不代表真心接受。 金融市场深明这个道理,所以从2008年雷曼倒闭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缓解体量过大的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负面影响。系统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同业间过高的相互依赖,个别银行因此并不能在某一家银行出事后独善其身。因此,委员会推进了银行流动性及资本要求改革。当中,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将排除其他银行发的债券或存款证以减低相互依赖性。同时要求各银行提高资本比率,并要求同业间减少互持资本债的情况,10多年下去,银行界已筑起防火墙了。委员会同时设定了多家区域重要银行,就是一些规模较大及交易较活跃的银行,因他们必定与同业联系较多,以加强其监管要求,例如高一点资本要求等。上月出事的瑞信银行正是其中一家区域重要银行了。

笔者觉得近期的银行问题源于两方面,一是经济下行而导致众企业经营困难,从而令银行资产变坏并令减值增加。另一方面,银行通常持有大量国债(因流动性指标需要),大部分为定息。 2022年在美国(即其他主要经济地区)利率上行幅度过高及速度过快的情况下,银行持有的定息债也无可避免的缩水。因此,经营亏损(或盈利下降)叠加资产减值对资本的压力明显。

投资者开始察觉银行风险后便会陆续的从问题银行提款至一些较为稳健的银行或其他投资。若信心进一步转弱后,便有机会出现挤兑的危机。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亏损并不是令银行倒闭的主因,流动性风险才是!在面对资本风险及流动性风险,银行体系显得脆弱! 面对挤兑这个信心崩溃的风险,银行比较无奈。情况就像通胀一样,当大家觉得通胀要上了,便会自我造成螺旋上升现象(因为希望趁物价未升时花掉钱),一发不可收拾。这解释了无论美联储是否实质上想加息无限次来打击通胀,但它的「口」一定不会软。加上银行大班在银行出事的第一天便对着存户说,我们银行经营妥善,将无限量的满足客户提款,苦口婆心的安慰存户,目的就是避免这「预期螺旋」的影响。明显矽谷银行的总裁并没有造好这份工,结果银行在两周前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倒闭的银行,FDIC接管才稍为稳定了市场情绪。但随后的

Signature Bank倒闭,令美国银行股高台跳水。 First Republic Bank还是摇摇欲坠,危机还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火头蔓延到大西洋的彼岸。瑞信在财困传闻多时后终于需要寻求央行援助。银行股板块在FDIC介入后出现的反弹再次泡汤,股价再次急跌。幸好在大家担心2008年雷曼事件重演的时候,瑞士第一大商行瑞士银行便宣布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信获得股份。虽说笔者仍相信瑞士银行不出手,瑞士央行也会出手以稳定市场情绪,但由私人部门出手,资讯来的更加有信心。但瑞士金融市场管理局(FINMA)把瑞信的资本债全额减值带来对资本债市场的一波冲击,还没有平息。 笔者需要重申目前得矽谷银行及瑞信所带来得冲击可能暂时平息,但如上文所说,

问题的根没有改变的前提下,陆陆续续还会有银行碰到困难(银行业巨头德意志银行股票暴引发市场对银行的紧张情绪挥之不去)。但从现在的规模来看情况仍然可控。那整件事只会令美联储有所忌惮,因此在通胀容许的情况下可以不加息就不加了,至于降息便仍然存在推高通胀的风险(预期螺旋)的负面影响,相信美联储仍会谨慎其事。死罪可免,活罪难饶,要有效纾缓银行界的压力,相信银行同业会一方面

减低资产的信贷风险暴露(即减少贷款投放),另一方面需要补充其资本金来抵御资产进一步减值的风险。因此资本债或银行股未来仍然面对一定的压力!

美联储如期加息25点,你怎么看?
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在这次会议中,美联储发出加息行动即将结束的信号,鲍威尔表示美联储仍致力于将通胀率压低至2%。如果需要将利率上调至高于预期的水平,他们会那样做,决策者们预计今年不会降息。你认为此次加息能拯救美国的银行危机吗?欢迎大家来聊一聊~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