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最近一年以来一些年轻人提出的一种主张,讲面对激烈的竞争,采用不参赛的方式来消极对抗,用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不卷了”、退出“内卷”;而在具体的行为上,主要采取的做法是降低自己的欲望和对生活的要求,甚至不再长期工作,只做兼职或者零工,过非常低成本的生活。你如果稍微了解经济规律就知道,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的,本身不是什么值得赞同的事情。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对躺平的做法提出了解释,甚至引用了一些历史先贤来类比“躺平”,比如“非暴力不合作”“竹林七贤”“独特的反抗”“极简生活”“当代的第欧根尼”等等。但问题是,真的可以这样类比吗?或者再问一个问题,躺平者真的能躺平么?欧美国家“躺平”的年轻人实际上,就像之前信里说的所谓的内卷在欧美国家早已有之一样,在“躺平”问题上,欧美国家也早就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在上个世纪的美国和欧洲,一代代出现了好几波对社会不满、发起积极或者消极抗拒的年轻人。那些年轻人面临的是怎样的环境呢?我们可以来具体地看一看。我在《阅读与写作》课程中介绍过“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他们的很多作品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欧美一部分迷惘的年轻人的写照。当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期呢?就美国而言,其实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美国发展最为繁荣的两个时期之一,史称柯立芝繁荣,另一个这样的年代是克林顿时代。而欧洲的这一时期,则是作家茨威格无限怀念的“昔日的好时光”。也就是说,恰恰是在这一个全面繁荣的时代里,许多年轻人陷入了迷惘。如果要说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可能这样的现象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一时期那么不满于社会的年轻人,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因为社会太糟糕他们不满意,而是因为社会太好了,让很多人都能接触得原本接触不到的东西,在对比之中引发了部分人的不满;又或者是因为物质条件丰富了,反而让一些年轻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但是,在所谓“迷惘的一代”中,有菲茨杰拉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