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创新与经济增长
看了国内学者对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学者的介绍,内心还是非常触动的, 可能是受读书时隔壁老庄博士的影响,他读书时总是提起阿吉翁,阿罗这些人,毕业之后,读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更多地理解了熊彼特的经济增长的思想。
记录下来当前三点思考。
1、并非一帆风顺
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的成长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奥尔森在《国家兴衰探源》,文一在《伟大的工业革命》,都提到了新企业和新的利益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有些时候阻力是足够大的,让新的企业无法成长,甚至无法出现。
有时候,这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阻力,很多时候是一种思想上的阻力。我们从小到大,第一个阻力来自于父子关系。很多父亲的控制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要让儿子或者女儿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来,但实际上,在知识快速迭代的当今社会,老登的思想未必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那些在青春期非常叛逆的孩子,也许很有可能在成年之后获得足够大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当然,边界很难确立,管太多肯定不行,完全不管不问,也是肯定不行。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非常考验父亲的智慧。
2、需要有动态视角
三位学者,尤其是阿吉翁,特别强调动态过程,知识-创新-毁灭,其实,这是一个哲学原理,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过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企业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产业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任正非说,**早晚有一天要倒下,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尽量让**多活一天。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早晚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所做的事情无非是让每一天尽量精彩一些。
由此,新事物是悲观主义色彩的,也是乐观主义色彩的,悲观的色彩来自于终究要毁灭,乐观的色彩来自于曾经来过,曾经绽放过。
3、反馈机制是关键所在
德国经济学曾经是历史学派主导,英国/美国经济学到希克斯之后转变为形式逻辑和假设为主。202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学者是历史学派与当前形式逻辑学派的融合,不过是,最核心的逻辑来自于历史洞察。
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反馈,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的,起初,我们不知道哪些知识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就从经济增长的视角来看,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尝试和反馈,遇到挫折了,失败了,我们就会迭代知识。
从我们蹒跚学步开始,人类社会的知识获取就是在试错中不断积累的,参考我们之前的思考《记录思考:我们是谁——观念、思维与人的存在》。企业与其他组织也是一样的, 绝对不可能每一个决策都能得到事前确定的合意反馈,总有决策带来的反馈是自己不想要的。
因此,在我们的一生之中,但凡有新的想法,就要努力去做;不做,就不知道是不是可行。知识是在做事中逐渐积累的,写了硕士毕业论文,就会遇到理论建模、数据搜集、计量模型检验的种种困难,但是正是在克服种种的困难中,我们就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本领。
今天的思考,仅有一个主题,不要怕困难,不要怕挫折,我们正是在克服困难与挫折中成长的,所有的阻力最终都是新兴事物成长的垫脚石。这就是微观与宏观双重视角的经济增长的奥秘所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如此,企业如此,产业如此,国家如此。
2025年10月15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