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做自己

之前,有个车企的负责人曾经说过要有自己的灵魂,被大家diss了,或许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个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尚没有形成自己的灵魂,突然说要培育自己的灵魂了,大家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大家都知道,油车时代汽车的灵魂就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到了电车时代,汽车的灵魂是电机+电控+智驾系统,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智驾系统了。查了一些资料,说是油车的底盘难就难在发动机和变速箱在车的前面,重心不在车的中间,所以转弯、加速、减速,都需要调配底盘,而电车最重的是电池,正好在车的底盘上,所以重心自然就容易配平在中间,由此,加上电磁阻尼和空气悬架,电车的底盘调校就相对油车容易多了。

既然大家的电池都是来自于核心的几家供应商,那么大家能够拼的技术主要就是智能驾驶+精益制造与品质控制。

这不仅仅是一个车企,一个汽车行业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我们所有人的事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质、产品竞争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几乎所有的产出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企业来生产的,但凡有点追求和理想的人,都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要么直接参与产品的制造/创造,要么为产品制造提供帮助与服务,或是生活服务、或是生产服务、或是公共秩序服务。可以说,当代全球经济是以企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企业家+工程师+设计师是经济形态中的关键部分。

在2009年入行做实习生的时候,摆在大家面前的主要努力方向有四个,一是搞投资,二是搞研究,三是搞销售,四是搞管理。后来,我们那一批毕业生,多数都搞投资了。

搞投资有个好处,就是目标单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十年前,我们经常开玩笑,要做中国的巴菲特、中国的索罗斯,后来知道桥水也很出名,大家说要做中国的达里奥。随着时间流逝,我们聚餐时讨论,发现我们只是我们自己,我们不是巴菲特、索罗斯、达里奥的影子,也不是他们的信徒,只是我们从事的事业与这些人类似。

为什么我们只能做自己。

一是,知识结构不同,每个人从出生到现在,接受的教育不同、感兴趣的点不同、读过的书不同、持续思考的领域不同、身体条件的自然禀赋不同,太多的不同,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是,外部环境不同,每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异,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关系组合,使得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即便是同样的选择,得到的反馈也不同。

三是,主观选择不同,每个人对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不同,每个人对待困难、挫折、成功、荣誉的事后选择不同;一个人能做的选择,内心是自洽的,而另一个人做同样的选择,内心可能就非常的挣扎与纠结。

简单而言,我们的灵魂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选择的事业,一定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用一生精力打造的产品也必然是独一无二的。

我尝试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一下这个事情,以投资为例,(1)投资的此岸,是开始决定做投资的时候,往往是拥有第一个独立决策的账户开始,不管这个账户是机构的、公司的,还是自己的;(2)投资的彼岸,是年纪大了,决定金盆洗手的那刻,帮助自己与客户实现的财富;(3)这个财富产生的机制是,参与资产定价,给高效率生产提供了价格信号,或者,直接把资金投给了更有生产效率的团队与企业,间接提供了更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出,由此,我们得到了社会给予的报酬。巴菲特、索罗斯、达里奥等人,都有自己从此岸到彼岸的路径,都有渡自己的一叶扁舟。

是的,同样,我们也有自己从此岸到彼岸的一叶扁舟,这叶扁舟是适合自己的。这就是做自己的哲学含义。

每个人会给自己的这叶扁舟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自己的人生哲学,是自己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从四十岁开始,我就琢磨,如何给自己未来几十年所从事的事情起一个名字,(1)起初,用两三万字,我是能说清楚的,(2)两年前,六千到八千字,我是能说清楚的,(3)一年前,一千字到三千字,我是能说清楚的,(4)当前此刻,非要逼着自己,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过程投资。

展开谈谈,三句话,一是,事物的变化是由相反相成的两股主要力量促动的;二是,事物的本身是一个过程,有生有灭,在生的过程中,助力它成长,在灭的过程中,接受它并且让它顺其自然;三是,一个事物由生到灭,对立的事物由灭到生,人类社会不会所有的事物都处于一个运行的方向。是的,连我们自己的生命都是一个过程。这三句话再展开,就是之前的技术层面的思考了,比如《记录思考:多资产策略的驱动》《记录思考:大宗商品期货投研的十五年》之类的。

祝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叶扁舟,渡自己从此岸到人生的彼岸,做自己,人生才精彩。

2025年10月24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