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回到读书时代

我的研究生专业是企业管理(商品学方向),王小波是这个专业毕业的。商品学专业的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质量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都与质量管理有一些交叉和重叠,按照当前流行的网络用语,算是国内第一批从技术与经济双重视角系统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学生。

博士毕业论文的三大概念主题,一是技术要求,二是合格评定程序,三是标签要求,每个概念主题写了一章,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技术要求。大家所熟悉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都属于这个大的领域。大家不太熟悉的HACCP,也是属于这个领域的。可以这样说,之所以当前大家所用的产品质量相对稳定,主要得益于两个,一是企业层面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二是国家层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前者一般用生产流程和产品标准体系来约束,后者一般用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与推荐性标准体系来约束。

高质量发展落实到可以执行的层面(工科与技术层面),其核心内涵是产品与生产质量标准逐渐抬高的发展过程,可以包括(1)生产过程能耗标准,(2)环境污染物标准,(3) 产品性能标准,(4)产品安全标准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把商品学专业先是并入环境学院,后来又并入商学院,最后与企业管理专业融为一体,是有点可惜的。社会科学哲学本来就是为现实需要服务的,就像现在美国学术界也不再提什么自由贸易理论了,而是论证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社会科学哲学,就是人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多数人的选择。(插一句,这个点上,与投资是一回事,价格都是选择,不是真理,所以无法预测,只能顺应)。

当中国的一个产业开始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时,技术标准要求、合格评定程序与标签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最近,国内特定产业领域,因为发展非常快,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并未事前设定强制性安全标准,有些企业弄了四套方案,设定了自己的产品标准,有些企业只弄了一个解决方案,结果是出现比较严重的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网络上讨论的最热点话题之一。好在这是国内,如果这些事件放在欧美等成熟经济体,仅一个法律上的分歧,就可能导致企业被罚的破产。中国的个别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的生命还是看得太轻了。安全,是对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尊重。这么多年经历,从一个微小的细节,我们就能看出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与文化,大致也能猜测出一个企业的未来。

这里还是提一下本科毕业后,工作了一年的南顺油脂,国内大多数人都没有使用过南顺油脂的产品,因为它的主要客户是香港的居民和一些五星级饭店。食用油是有国家标准的,有些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即低于强制性标准就不能够出场销售,以过氧化值为例,高于某一个特定的数值,食用油就不能卖了,因为会较为严重的损害健康,又比如花生油的黄曲霉毒素残留量也是有强制性标准的,高于某一个残留量,就会对人体产生损害。在2004年时,香港的食用油标准是显著高于国内食用油标准的。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2004年时,中国大陆的国家食用油标准要比中国香港的食用油标准低一些。又为什么在2016年之后,中国经济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行各业都在提高产品标准,当然了,个别的企业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不但不提高标准,还变相地降低了标准,但是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少数,是钻了安全标准的空子。

食用油的生产质量是由(1)原材料,主要是大豆、花生等,和(2)粗炼设备和精炼设备决定的,当时南顺油脂是从外面采购四级毛豆油、毛菜籽油进行精炼,然后罐装,记得当时采购的毛油是选当时质量标准最好的毛油,而我的工作就是精炼过程中,取样,每两个小时取一次样,化验,合格了,就告诉精炼车间继续生产,某项指标超过了标准,就要调整精炼过程中的配比。精炼车间非常干净,一尘不染,就是有点热,每次取油样,就热的呼呼的。(题外话,带我的领班,一个28岁,一个36岁,当时觉得36岁的领班真的是年纪好大了,太成熟了,28岁的领班也相当成熟了,而如今我都40多岁了,估计在新毕业的学生心中,也是特别油腻的中老年大叔了,当然,俺是有自知之明的,现在工作中,一是从来不主动给年轻人多说一句话,二是从来不主动自以为是的给年轻人提任何建议;拒绝老登味,从自身做起)。

通过食用油的案例,大家能猜出来,如果食用油的国家标准定的太高,那么很多毛油是不合格的,要废弃掉;中国香港可以定得高一些,它只需要养活几百万人。当农业种植标准提高了,粗炼设备升级换代成高精度的了,食用油的标准才能提高。

简单说,标准设定是要考虑经济体系约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一个标准,就要动整个产业链,甚至整个经济体系的产能都要更换与调整,一是技术上能否实现的问题,二是实现的成本有多大的问题。拓展开来,高质量发展,从这个维度来看,是强制性国家标准不断提高的过程。

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芯片产业,如果国家强制性标准以苹果A19pro的各项质量性能指标为最低标准,以能耗比列一条强制线,那么当前国内的手机芯片就不用生产了,因为都不符合国家标准。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不断提高强制性标准,龙头企业更是要通过持续性的技术研发持续推升企业标准。社会科学哲学就是这样子,过去几年,我看了很多学者写的对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有些不是工科与技术的角度去理解的,而是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去考虑的,比如把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速、通胀中枢挂钩起来,对此,我是非常的不认可。

思考的题目是回到读书时代,学术也是讲求创新的,经济学学科本来是不存在的。学科设置也是一样,质量管理与高质量发展,其实是一个企业在做,国家也在做的东西,一个标准的设立当然不能是随意的,需要系统的研究。整一个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给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界定,也是挺好的,一个老教授说,一流的学者搞概念界定,二流的学者搞理论研究,三流的学者搞实证研究。

最后, 在哲学思维上,通过这篇回顾性的思考,大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人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学工科与技术的人,一提到高质量,那必然是产品质量啊,更安全,更节能,更耐用,但是学社会科学哲学的人,对高质量的理解,那就五花八门了。

2025年10月25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