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特,要把机器人送进汽车产业链工厂

人形机器人这件事,接下来可能不是谁的技术演示最好看,而是谁能把机器人真正送进工业现场,稳定运行、通过验收,并留下来长期使用。

刚刚结束的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其中“高质量发展”写在了目标第一位,这里“新质生产力”,特别是今年大火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这类新型科技产业属于重点方向。

现在看,人形机器人这些环节正在从“概念”变成“工程”,在这条产业链的关键一段,阿尔特所处的位置,值得单独拿出来讲。

阿尔特,非本体机公司

阿尔特长期干的是整车级工程服务——把一台车从概念带到能量产,属于典型的制造业工程公司。到现在已经给80多家客户(包括一汽、东风以及理想、岚图等多家新势力)做了大约500款车型,很多项目在1.5–2年内就能交付到准量产阶段,属于行业内极少数真正具备全流程、全领域、全栈式、短周期“交钥匙”服务能力的汽车设计企业。

有意思的是,过去两年它把这套“车规级方法论”直接搬到了机器人上,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轮式/移动机器人这些复杂形态。早在2024年,阿尔特就成立AI机器人事业部,明确要把汽车研发里的结构设计、仿真验证、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这些能力,迁移到机器人产品开发上;

2025年8月底,阿尔特和首程控股、首程机器人、阿尔瑞特签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直接把目标写成“机器人+汽车”,覆盖汽车研发、制造、智能物流、智慧交通、出行服务这些典型落地场景。

这里阿尔特和很多“本体型”机器人公司不一样,阿尔特在尝试回答“人形机器人怎样才能进厂上班,并被大客户长期采购”,属于是ToB的思维。

而合作方首程机器人,已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松延动力、星海图、加速进化等国内头部企业,覆盖本体、核心零部件包括应用层,拥有覆盖上百家机器人上下游优质企业的产业生态,能够推动技术成果快速对接应用场景,为阿尔瑞特的技术成果转化提供重要助力。

“最后一公里工程化”是价值最高的一段

机器人行业目前的分工,粗略可以拆成三层:

现在这个行业,外面最吵的还是中游本体厂:谁的人形机器人更灵活,谁敢报更低价。有人形机器人已经公开喊到9.9万元一台(比如宇树G1),交付周期、预计产能都写出来了,说明人形机器人这件事已经从“科研样机”往“可卖的商品”在走。

但问题是,这离“企业真的批预算买单”还有很远。真正掏真金白银的甲方,尤其是央国企、头部制造业企业,看的是两件事:

1.它能不能顶一个具体工位?像典型的电力巡检、储能站值守、车间末端拧紧/搬运、安防巡逻、质检复核等工作场景,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作业流程和规范,机器人能否24小时扛住岗位责任。

2.它能不能改善我的成本模型?制造业算的是停机、节拍、返修率和安全事故率。机器人必须让产线更稳、更省人、更安全。

这两个问题,恰好都不是“本体厂单独能回答的”。而是要靠场景侧改造和落地验证来回答,行业的重心自然往“二次开发+工程验证”推。

这个过程,与车规级整车开发流程非常类似,猜测阿尔特应该是要将机器人在汽车产业的重构:

目前阿尔特正在推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规模化。2025年以来,阿尔特跟海洋场景做水下清洗机器人,已经在港口/船舶上用了;跟合作方做末端配送机器人,直接对“最后一公里”这种可以算账的场景;

从整车研发到智能制造,从交通调度到智慧出行,机器人在汽车全产业链环节也将展现巨大价值。

谁真的会为机器人买单?

现在最愿意真刀真枪试人的,往往是大型央企、国企和头部工业体系。这些企业的共性是:利润稳定、现金流厚,而且被明确要求推进“智能化、数字化、降人力风险”。它们通常会设一个“科技创新专项”“智能化升级专项”“安全生产技改专项”这样的预算池,每年拿出固定比例利润做投入。核心是把某些高风险、高强度、重复性岗位机器人化。

这些岗位具备三个特征:

1.可量化:是明确的工位/班次,ROI能算。

2.刚性:涉及安全、停机损失、监管合规,央国企愿意花钱。

3.可示范:一旦跑通,就能成为“灯塔工厂式”样板,直接对标“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数字孪生”,这也是“新质生产力”要展示的方向。

这都和国家政策是对得上的。比如《“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直接把KPI写出来: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要比2020年翻倍,要形成100+典型解决方案,并在200+真实场景跑示范。

央国企的预算池,和政策考核口径,现在高度统一成一件事,也就是“谁能把机器人改到满足具体场景,并且能复制到下一家客户”的那一层。

这刚刚好是阿尔特卡位的产业链中下游位置,更加贴近真实客户需求,更了解真实制造业场景。比如在汽车末端装配这个环节,定义出一套成熟的机器人工位方案,并将其标准化,将人形机器人从风口变成生意。

今年阿尔特新设立全资子公司阿尔瑞特,开始同时推进轮式、水下、钻井、宠物清洗等不同形态,重点就是场景化。

特斯拉Optimus汽车工厂的海外样本

如果我们把视角往外拉,会发现特斯拉基本在讲类似的路线图。

马斯克公开说过,Optimus可能会变成特斯拉“最大价值的产品”,占到公司未来价值的很大比例,最终目标是把机器人大规模投放到自家工厂的产线上,做重复劳动岗位,然后再走向商业化。

国内普遍差异点在于“岗位先行,本体后定型”,阿尔特恰好是在这种体系里的核心环节。

根据公告,公司正联合英伟达技术团队将Omniverse引入机器人开发,子公司阿尔瑞特还将建设由NVIDIA Isaac技术加持的一体化仿真训练平台,为不同场景的机器人开发提供从仿真、测试到优化的全周期技术和服务支持。

站在产业和投资视角,阿尔特聚焦的是真正有价值的现金流场景:谁能先拿住这些明确预算场景,谁就能把自己嵌进未来两到三年“示范-复制-规模”的扩张路径里。

二次开发正当其时

根据高盛预测,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7.6万台,在乐观估计下打破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万台。

如今政策时间表给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窗口。

过去行业把资源放在“把机器人做出来”,接下来资源会放在“把机器人留下来工作”。而“留下来工作”的交付责任,正在从本体厂,转移到具备工程再造能力、验证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的那一层。

渣打集团预计,中国将在“十五五”规划中鼓励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研发支出,且民营企业将发挥更大作用。

这条路径上去看,阿尔特它并不是这个行业里唯一的玩家,但在试图占一个产业链未来会非常稀缺的位置。在把机器人从“演示”推向“上岗”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机器人本体似乎不是唯一焦点,这个岗位上的机器人合格标准应该是什么也很关键。

这件事值得跟踪。

$阿尔特(300825)$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