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轶啸付轶啸
        ·10-26

        集采首提“反内卷”:创新药的间接红利与长期价值重构

        当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将“反内卷”纳入核心原则,市场对医药产业的关注焦点从“降价幅度”转向“价值导向”。不再简单以最低价定胜负的规则调整,虽未直接将创新药纳入采购范围,却通过重构仿制药竞争逻辑、释放行业资源活力,为创新药产业注入了中长期政策红利。这场针对行业生态的精准“纠偏”,正在重塑医药板块的投资逻辑。 反内卷:仿制药竞争的逻辑重构 此次集采的“反内卷”并非否定价格改革,而是对“唯低价论”的系统性修正,其核心在于构建“价格-质量-利润”的平衡机制。规则设计上的三大调整直击此前内卷症结:一是优化价差控制“锚点”,当最低价低于入围均价50%时,以均价50%作为基准,模拟数据显示可使1/4高价差品种的锚点平均调高34%;二是建立低价合理性审查机制,企业报价低于锚点需公开成本构成,包括制造成本、期间费用等核心数据;三是强化质量权重,将生产线2年合规记录、临床认可度纳入中选优先条件,倒逼竞争从“拼价格”转向“拼品质”。 这一调整直接改善了仿制药企业的生存环境。过去集采中,头孢唑肟注射剂等品种40家企业同台竞价,部分企业报出低于成本价的“自杀式报价”,既埋下质量隐患,又压缩了全行业的利润空间。新规则下,仿制药企业得以保留合理利润,2023-2025年数据显示,集采品种毛利率虽较集采前下降,但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仍能维持50%左右的健康水平,为产业升级提供了资金基础。 间接赋能:创新药的三重政策红利 “反内卷”对创新药的利好并非直接让利,而是通过生态优化实现的系统性赋能,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1. 研发资金的“腾挪效应” 仿制药利润的稳定为创新投入提供了“蓄水池”。集采前,医药行业销售费用率高达17.07%,大量资源沉淀在渠道环节;集采常态化后,销售费用率降至13.33%,而研发费用率从2.56%升至5.02%,形成“销售费用向研发费用”的转化趋势。反内卷规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趋势—
        421评论
        举报
        集采首提“反内卷”:创新药的间接红利与长期价值重构
      • 付轶啸付轶啸
        ·10-26

        集采首提“反内卷”:创新药的间接红利与长期价值重构

        当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将“反内卷”纳入核心原则,市场对医药产业的关注焦点从“降价幅度”转向“价值导向”。不再简单以最低价定胜负的规则调整,虽未直接将创新药纳入采购范围,却通过重构仿制药竞争逻辑、释放行业资源活力,为创新药产业注入了中长期政策红利。这场针对行业生态的精准“纠偏”,正在重塑医药板块的投资逻辑。 反内卷:仿制药竞争的逻辑重构 此次集采的“反内卷”并非否定价格改革,而是对“唯低价论”的系统性修正,其核心在于构建“价格-质量-利润”的平衡机制。规则设计上的三大调整直击此前内卷症结:一是优化价差控制“锚点”,当最低价低于入围均价50%时,以均价50%作为基准,模拟数据显示可使1/4高价差品种的锚点平均调高34%;二是建立低价合理性审查机制,企业报价低于锚点需公开成本构成,包括制造成本、期间费用等核心数据;三是强化质量权重,将生产线2年合规记录、临床认可度纳入中选优先条件,倒逼竞争从“拼价格”转向“拼品质”。 这一调整直接改善了仿制药企业的生存环境。过去集采中,头孢唑肟注射剂等品种40家企业同台竞价,部分企业报出低于成本价的“自杀式报价”,既埋下质量隐患,又压缩了全行业的利润空间。新规则下,仿制药企业得以保留合理利润,2023-2025年数据显示,集采品种毛利率虽较集采前下降,但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仍能维持50%左右的健康水平,为产业升级提供了资金基础。 间接赋能:创新药的三重政策红利 “反内卷”对创新药的利好并非直接让利,而是通过生态优化实现的系统性赋能,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1. 研发资金的“腾挪效应” 仿制药利润的稳定为创新投入提供了“蓄水池”。集采前,医药行业销售费用率高达17.07%,大量资源沉淀在渠道环节;集采常态化后,销售费用率降至13.33%,而研发费用率从2.56%升至5.02%,形成“销售费用向研发费用”的转化趋势。反内卷规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趋势—
        421评论
        举报
        集采首提“反内卷”:创新药的间接红利与长期价值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