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科技大厂都盯上了稳定币?

Odaily星球日报06-18

继各大金融和fintech巨头后,美国的科技大厂们——Apple、Amazon、Uber、Airbnb——突然都对稳定币上了心。

甚至是 Meta 都敢杀个回马枪。2019 年那场 Libra 大梦,最后换壳叫 Diem,也没逃过监管绞杀,最后烂尾收场。

你以为小扎从此告别加密?结果他现在卷土重来,不是要再发币(可能也不太敢了),而是想直接用 USDC 这样的稳定币做跨境结算——特别是给创作者和做小额支付。

不再“发币建国”,而是接入更高效的支付轨道。

那其他公司呢?这些可不是币圈玩家,全是顶级巨头,甚至很多压根没在链上布局过。但他们现在集体都盯上了稳定币——本来还被认为是“炒币神器”的工具,怎么突然成了他们眼里的“新基础设施”?

他们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从 Apple 到 Uber,他们都在干嘛?

先说 Uber。当年 Libra 联盟的一员,现在 CEO 公开说对稳定币“非常感兴趣”。这句话放在大公司语境下,基本等于“我们要开干了”。原因也不复杂:全球范围给司机打钱,一直是笔慢账、贵账。换成稳定币,或许能从“5天到账”变“10秒到手”。

Airbnb 最近也在和 Worldpay 探路,用稳定币来压缩支付通道费用。你想,住一次 Airbnb,钱可能得经 Visa、Stripe、发卡银行好几层。每一层都要剥一层皮,能省一点是一点。

Apple 和 Google 也在看稳定币。Apple Pay、Google Pay 已经是支付入口,如果再叠加一个稳定币层,不仅能降低结算成本,还能在生态内玩更多“可编程支付”的花样。

Walmart 在考虑搞“沃尔玛币”。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星巴克钱包的无限放大版——支付、积分、会员体系全家桶。如果做成,可能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跑通闭环的零售稳定币。

Amazon 也是差不多的思路。他们原本就有 Amazon Coins 这类“虚拟货币”,但现在想从游戏走向电商全域,打造真正“有锚定、有用途”的电商数字货币——Prime、AWS、FBA,全都能接上。

这些动作看起来都跟稳定币沾边,但方向其实不一样。

两条路:一类接入稳定币,一类自己发

拆开来看,这些公司可以分成两派:

  • 接入派:Meta、Uber、Airbnb、Apple、Google、X ——他们不想发币,只想用现成的,比如 USDC、PYUSD;

  • 发行派:Walmart、Amazon——他们想自己发币,建立闭环系统、依靠自有品牌、形成更强控制力。

为什么有这种分野?归根结底,是业务模式决定了稳定币的最佳使用路径。

平台型公司:只想租条好路,不想造高速

先看接入派。Meta、Uber、Airbnb,本质上都是撮合平台,不发工资、不卖商品,靠的是撮合交易、提升流动性。

这些公司想得很明白:我不是银行,也没兴趣搞一套 token 经济。我只想让钱流得更快,成本更低,流程更简单。

稳定币已经有 USDC 这种合规、成熟、流动性强的选项。接入 Stripe 或 Fireblocks,一个 API 就能上线。比起从零发币搞清算系统,这种“租路”的方式既省钱又省事

而且还有个核心问题:这些平台不需要“留住钱”。Uber 司机提现、Airbnb 房东收款,都是钱都没捂热就走了,根本没有“浮存金”可用来赚利息。你再费劲发个币,结果用户秒提现——这生意模式就不成立了。

再加上监管。发币意味着你得处理储备金管理、审计、牌照、合规,一整套繁琐流程。而且这还不一定能换来收入,何必自找麻烦?

所以对平台来说,稳定币只是个支付组件,不是战略护城河。用现成的就够了,不用自己重新造轮子。

零售巨头:不满足“接入”,要的是“掌控”

再看发行派——Walmart 和 Amazon,他们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他们不是担心结算问题,而是希望从底层改造整个支付链条,提升控制力、提升利润率。

首先是“省钱”。信用卡手续费每年吞掉数十亿利润,自有支付通道每省一点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其次是“锁用户”。你用 Amazon Coin 消费,返利也是 Amazon Coin。这种闭环玩法特别适合搞忠诚度计划、捆绑促销,长期下来就是品牌粘性和飞轮效应

再者是“数据信息流”。当平台不仅知道你买什么,还知道你怎么付、什么时候付,能做的精准营销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种数据护城河,不是外部支付系统能给的。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稳定币的“可编程性”很强。你可以设计只能买特定商品的优惠币,带有效期的赠币,甚至指定用户才能解锁的联名权益。对电商来说,这比“打折”要高明得多。

更不用说,Walmart 和 Amazon 的用户本身就有 Gift Card、退款余额、促销积分等“预充值场景”,日积月累也是不小的 float,可以用来增值。

所以,对他们而言,稳定币不是支付小功能,而是构建“货币即增长引擎”的底层基础。

为啥 Uber 和 Airbnb 不适合发币?

如果发币这么香,那为什么平台类公司就不发了?

说白了,就是业务逻辑不支持。(除了Meta,明明可以用在Whatsapp上,但可能真的不敢了,怕再触动Libra/Diem的神经。)

这些平台没法“截留资金”——客人付款,司机提现,没浮存金、没利差;也没有“日常支付习惯”——用户不会每天打开 Uber 钱包看看有没有优惠;更没法控制“消费场景”——你打完车,或者Uber Eats上点完菜,就关掉app了,不可能像在淘宝上那样接着买买买。

加上平台的战略重点是“撮合”和“流动性”,搞一套货币体系等于逼自己转型成“类银行”,风险高、效率低、不划算。

总结一句话:平台公司要的是轻量、快速、易接入,发币根本不是他们的菜。

那为什么 Amazon 和 Walmart 不直接用 USDC?

同样的反问,也可以扔给零售公司。

USDC 不是挺好用的吗?为啥非得自己发一个?

答案是:接入能省点手续费,发币能重塑生态系统。

对 Amazon 来说,这不只是降低 0.2% 交易成本的事,而是提升用户黏性、增加平台内流转、优化数据资产——是系统性收益。发币就像建高铁,贵,但建成后能把所有业务串成一张更大的网。

而且,有了自家币,就能玩各种策略:Prime 会员返币、Twitch 用币打赏、AWS 用币抵扣……一个币串联起整个生态,远比接入外部稳定币要值钱。

所以,USDC 也许是“节流”,而 Amazon Coin 是“开源”

结语:稳定币的应用路线,要基于自身的商业模式

看着今天这些巨头的动作,其实最该思考的不是“谁最早动手”,而是“谁选对了路线”。

平台型公司追求的是规模与效率,用稳定币提速结算,是天然契合的选择;而零售生态的胜负,在于留住用户、延长生命周期,这就要求他们掌控支付这个最底层的杠杆。

同样的技术,不同的商业模式,走出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不管是“接入”还是“自发”,稳定币正在成为大公司们战略地图上的关键坐标。

它不只是一种支付方式,而是一次重塑商业格局的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精彩评论

  • 里二外三
    06-18
    里二外三
    未来没有主权币,只要信誉币,跨国大公司以自己信誉和商业帝国发行自己的稳定币,打破国家主权币垄断。金融管制将不复存在。
发表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