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China 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国外大大小小的商场里面,大多都贴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签,中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众多的商品,中国制造甚至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一提到中国制造,更多的外国人对其评价就是廉价,就像德国制造意味着好的商品和服务质量,日本制造给人以技术领先、高性价比的印象,而“廉价”仿佛成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以前,我们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更多的依赖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贴牌生产,没有企业文化,只有血汗工厂,仅靠苦力赚取微薄利润,而品牌带来的价值全部落入发达国家囊中。以苹果公司为例,我国的富士康是苹果公司的代加工厂,富士康一类的公司以及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动工人对苹果手机进行加工生产,但是在最后的利润分配时苹果公司的毛利润高达40%,而富士康的毛利润仅为每单位几百美分。中国人制造了苹果手机,但却没有创造苹果手机。
如今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一大批中国品牌的崛起,中国正在逐步摆脱“世界工厂”的称号,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01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原因
第一,中国制造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接近30%,是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力量。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证明制造业对大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我国制造业发展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依然存在,“中国制造”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低端锁定”“无芯无脑”的刻板印象,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瓶颈问题,“卡脖子”“掉链子”风险增多。
近些年在全球势头迅猛的中国华为遭受美国的各种打压,从“孟晚舟事件”到施压给各国放弃与华为的5G合作,再到断供芯片等一系列操作,给华为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没有核心技术就要受制于人,企业如此,国家亦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清单”,攻克卡脖子技术,突破产业瓶颈,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第二,智能制造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核心。新一轮工业革命席卷而来,信息化、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已成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途径,是应对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必然举措。智能制造成为各国抢占制造业新格局的关键领域,对此不同国家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的目标,日本发布《制造业白皮书》。中国先后推出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战略、出台《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规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制造业转型齐驱并进,支持智能制造的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中国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需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行转变。
第三,顺应时代潮流转变发展模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人口红利降低,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长久的保持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我们要想摆脱现状、增强国际经济实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封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从低端的中国制造向高端的中国智造转变。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供给侧改革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发展要义,是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
02
“中国智造”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智能制造是推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此外,在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也多次提及“智能制造”。
市场规模庞大。中国积极推动制造业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亚洲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为主要方向,通过“一带一路”、中非“三网一化”合作等方式,采用贸易、承包工程、投资等多种方式有序推进;与此同时也注重制造强国与我国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接。“中国智造”面临着庞大的国际和国内市场,中国不断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惠及其他国家和民众。例如:中国研发制造的植保无人机帮助南非解决了传统的植保喷洒方式不精确不均匀且影响作物品质的问题,给小农户带来了福利。日本从中国进口了400万由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所生产的纯电动巴士,比亚迪电动巴士既环保又经济,很好的兼顾了减少环境污染和提升经济效益的需求。此外,中国高铁以其速度快、运能大、运耗低、污染轻的独特优势,重新点燃了世界各国大力发展高铁的热情。中国智造市场潜力无限,经济稳中向好,双循环、新基建等政策的发力将积极推动中国整体产业结构的数字化转型,中国智造将再登高峰。
03
针对中国智能智造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全新的产业链。数字经济催生了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保持创新,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并走在全球制造业前沿不可或缺的一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巧妙融合,构建全新的产业链,中国制造应利用数字技术借数字经济发展之势升级为中国智造。
第二,创新驱动发展,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封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国智造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智造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封锁需要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更多核心关键技术。
第三,加强智能智造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要深入实施教育“强基计划”,大力培养“工业数字化”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对标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培养相关的人才,贯通“技术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成长通道和发展路径。
第四,凝聚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品牌。中国智造在发展过程中要发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品牌意识助力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品牌在产业升级、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增强主动性,创造发展出属于中国的高端品牌,扭转外国对于中国制造质低价廉的固有印象。
第五,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智能制造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目前仍有大量制造企业因意愿不强或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入局。针对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为其营造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扎实推进、稳步提升,不能“急功近利”,不搞“面子工程”,确保我国智能制造健康有序发展。
现在正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时代,以数据为基础的技术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类的未来,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换挡期,利用科技赋能、智能升级实现制造业的价值重塑,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之路。制造行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已经成为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重振我华夏雄风。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