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放弃的几个理由:
1、估值。
1)静态估值
公司定价14.8-17元,发售后总股本23.5亿股,定价350-404亿港币之间,公司上半年盈利2.5亿,如果静态预估,那么估值是80PE。
2)pre ipo定价
2020.5高瓴和红杉入股世茂物业按照189亿港币的总估值买入,短短半年公司估值提高了1倍还多,不仅如此,高瓴红杉还和世茂服务签订了对赌协议,2011年底公司净利润须达到11.7亿人民币,否则茂业需要对高瓴红杉做出补偿。
看到了吗,这就是机构投资人与二级市场投资人相比的优势,人家低价入股同时还能要求上市公司做出承诺。当然对于这点,我们也羡慕不来,毕竟高瓴红杉能带给世茂的资源,他们之间的投资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资源整合,而不仅仅是财务投资。
相比于目前半年2.5亿的净利润,世茂物业明年需要继续增长1倍,压力山大,这也是小许老板(许世坛)继续快速扩张的原因之一吧。哪怕按照2021年11.7亿净利润的水平估计,PE都有30倍,也不便宜。
3)基石不认可
恐怕也正是因为估值的原因,翻看了世茂招股书,计划100亿港币的融资居然没有引入基石投资人,这让我想起了百威亚太第一次的发行失败,世贸服务这次是不是又有点托大了呢?
2、业绩注水——世茂VS保利物业
保利2019年再管面积2.87亿平营收60亿,净利润4.9亿,净利润率8.2%;世茂再管面积0.68亿平,25亿,净利润3.8亿,净利润率15%。众所周知,物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较大能显著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这也是物管行业以大为美的原因之一。ex 碧桂园服务。那世茂为何能做到净利润比规模更大的保利更高呢?
我们看一下两者营收构成对比,最基础的物管服务(收物业费)占比从17年的70%降低到了50%,保利物管的物业费占比则一直在60%+。物业费的毛利25%,社区增值服务高达47%。而这部分的营收占比从6%一直提高到20年中的26%。
社区增值服务包括:1、车位销售服务——从开发商手上购买车位并转售获取价差,或者协助开发商销售车位并获取佣金。2、社区管理增值服务,ex小区广告位出租、公共区域停车位出租。3、家装服务。通過再管案場(即售樓樣板間)推荐相关家装公司服务收取佣金。
这些项目明显的具有人工成本低,毛利率高达45%,销售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公司最近2年的毛利率,但这里面可能有上市前注水的嫌疑。同时占比50%的车位销售是个一次性的买卖,买停车位都是用来自用的,卖一个少一个,这和物业费不同,不是个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另外多一句嘴,由于物管公司过去一直是开发商的子公司,所以营收的可调节公司还是蛮大的,比如更高的物业费、让渡车位销售利润等等,这还是挺常见的,毕竟市场对地产公司估值只有几倍pe,而物管公司估值几十倍pe,同样一块利润放在不同公司内,价值云泥之别,聪明的地产商当然不会犯傻。
3、未来看点——停不下来的并购
刚才说过公司为了达成和高岭红杉的对赌,最近两年必须变身没有腿的鸟,2019年到2020年期间收购了海亮物业管理、泉州三远、广州粤泰、福晟生活服务和浙大新宇,目前再管总面积8600萬方,其中第三方已经达到35%+,公司17年才开始的并购,这个速度非常夸张了,估计上市募集资金之后的许老板会继续开启买买买模式大杀四方。但这些并购来的公司盈利能力是否跟得上,可能就不是许老板主要的考量点了,所以这些并购是否会增收不增利,或者大幅拖累公司盈利能力,可能就需要我们持续跟踪了。
总结下,公司定价高,基石不太认可,而快速增长的逻辑建立在未来持续并购并维持现有盈利能力。还是选择不碰了,毕竟即便是高瓴加持,但人家入股是8块美股,我自己要17.2去买,还是不太一样。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