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基于假设:如果小米以后在大模型跟机器人这俩领域取得大突破,那它股价很可能因为技术变得更牛、生态系统配合得更好,以及市场对它预期改变,就会大幅上涨
1. AI 大模型对股价的潜在推动作用
1.1 技术优势与生态协同
小米已经搞了个 GPU 万卡集群,专门用来训练 AI 大模型。2025 年打算砸 300 亿搞研发,这里面 AI 还有相关业务的钱占了 25%。要是这大模型能在手机、汽车、物联网设备这些主要产品上成功应用,那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可就大大提高啦。比如说能把手机拍照算法优化得更好,照片拍出来更好看;汽车交互系统也能弄得更棒,开车体验就更爽了。这样就能进一步巩固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这个一环扣一环的优势。
1.2 商业化的可能性
AI 大模型说不定能搞出新的赚钱路子。比方说,让用户花钱订阅 AI 服务,像智能助手、创作工具这些;或者给企业提供 AI 解决方案,弄个企业级 AI 平台,这么一来就能多赚钱了。要是小米能在咱们自己用的设备上把轻量化模型弄好,就不用那么依赖云端算力了,用户体验能变好,数据也更安全。
1.3 市场估值的重新调整
现在小米的市盈率大概是 50 倍。要是市场觉得 AI 业务是小米新的赚钱增长点,那小米的估值就不能再按以前纯硬件公司来看了,得变成 “AI + 生态平台” 这种模式。这就跟特斯拉似的,以前大家觉得它就是个造车的,后来它往能源和 AI 方向转,大家对它的看法就变了。保守估计,AI 大模型能让小米股价涨个 20% - 30%,目标股价范围就到 66 - 78 港元了。
2. 机器人业务的发展前景
2.1 人形机器人战略
假如小米打算推人形机器人。要是小米在技术上能和特斯拉的 Optimus 不一样,比如说成本控制得更好,或者更能适应某些特定场景,那就有机会在服务机器人市场抢个好位置。假设 2025 年机器人业务能在物流、家庭服务这些场景开始试着赚钱了,市场可能就会更看好小米,给它更高的估值。
2.2 产业链整合的优势
小米在硬件制造、管供应链还有控制成本这些方面都很有经验。研发机器人的时候,这些经验就能派上用场。就像小米 SU7 汽车生产线搞自动化的经验,说不定就能让机器人更快实现量产。
2.3 风险与机遇并存
研发机器人得花好多钱,而且要搞很长时间,短期内不太容易赚到钱。不过要是在技术上,像运动控制、AI 决策算法这些方面取得突破,被市场认可了,那市场一兴奋,股价可能一下子就涨上去了,最高能到 80 - 100 港元,这都快赶上有些机构对 “中国版特斯拉 + 波士顿动力” 的乐观想法了。
3. 综合情况分析与股价预测
3.1 保守情况
保守来说呢,AI 大模型刚开始用,机器人还在研发,汽车交付量能达到预期,也就是 35 万辆。参考中信证券给的 42 港元目标价,这价可没算 AI 带来的增长,再加上雪球预测的 55.79 港元,这种情况下,股价大概能在 60 - 70 港元这个范围。
3.2 中等情况
要是中等情况出现,AI 让手机和汽车这些核心业务更赚钱了,毛利率能提高到 19%,而且机器人原型机一发布,大家都开始关注了。再加上花旗调高了汽车交付预期,这时候股价范围就在 70 - 90 港元。
3.3 乐观情况
往好了想,AI 大模型技术特别牛,比 DeepSeek 还厉害,机器人能量产还能拿到订单,汽车一年能卖出去 50 万辆以上。考虑到小米现在市值差不多 1.1 万亿港元,再加上生态平台重新估值带来的好处,股价范围就能到 90 - 120 港元。
4. 风险提醒
4.1 技术应用不如预期
搞 AI 大模型得一直投钱,还得跟谷歌、亚马逊这些大公司竞争。机器人研发也可能因为技术上遇到难题,进度就慢下来了。
4.2 市场情绪波动
股价估值高不高,得看长远的发展预期。要是短期内,小米手机销量、汽车毛利率这些业绩没达到大家期望,股价可能就会往回掉到 45 - 50 港元这个支撑位。
4.3 风险
现在对 AI 生成内容管得越来越严,这可能会影响 AI 业务赚钱。机器人在伦理方面要是出问题,也会引来大家议论,给小米带来压力。
结论
要是小米能把 AI 大模型和机器人业务变成自己特别厉害的本事,那 2025 - 2026 年,股价有可能突破 100 港元。关键就看技术突破得快不快,生态系统配合得好不好。投资者得盯着小米研发进展、汽车卖出去多少,还有 AI 产品怎么赚钱这些事。短期可以看看 55 - 70 港元这个坎儿,长期就得看看小米说的 “硬科技生态平台” 是不是真能行得
$小米集团-W(01810)$ $恒生科技指数(HSTECH)$ $NQ100指数主连 2503(NQmain)$ $恒生科技指数主连 2503(HTImain)$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