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的终局是场景,而美团的护城河早已筑成
当OpenAI、谷歌、微软在通用大模型领域厮杀时,中国互联网巨头们正悄然将AI竞争推向另一个维度:场景渗透率。美团,这家被贴上“外卖平台”标签的公司,实则早已在AI领域布下重兵。从无人机配送的百万级订单26,到日均千亿Token的生成式AI调用1,再到覆盖4.7亿用户的即时零售智能推荐5,美团的AI能力早已融入其商业毛细血管。为什么说场景才是AI的终极战场?
数据厚度:美团覆盖200多个本地生活场景,从餐饮到医美,从酒店到生鲜,每个场景的实时交易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地理信息数据,构成全球最复杂的AI训练样本库。
闭环验证:AI模型的优劣需在真实场景中迭代。美团的外卖路径规划算法每天处理数十亿次决策,其误差率每降低0.1%,就能节省数千万配送成本。
商业变现:抖音的AI推荐驱动内容消费,美团的AI则直接绑定交易闭环。当用户问“附近适合请客的川菜馆”,AI的答案会直接转化为订单——这种“决策-交易”的无缝衔接,是纯技术公司难以企及的。
二、美团的AI布局:从基础设施到场景应用的“三重奏”
美团的AI战略绝非跟风炒作,而是围绕“超级平台”战略构建的精密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1. 底层基建:掌控AI时代的“水电煤”
投资硅基流动(SiliconFlow),其大模型推理引擎将美团AI服务的成本降低50%,速度提升3-10倍。
自研开源框架OneDiff,实现文生图、视频生成的秒级响应,为本地生活的动态内容营销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光年之外、智谱AI等并购,补足大模型训练能力,形成从芯片适配到算法优化的全栈技术链。
2. 中台赋能:让AI成为商家的“数字员工”
商家端AI助手“哆啦”已实现智能菜品定价、客流预测、供应链优化,部分餐厅人力成本降低30%。
美团大脑(Meituan Mind)构建的千亿级知识图谱,可实时分析用户评价的情感曲线,帮助商家精准调整服务策略6。
疫情期间的外呼机器人,单日完成百万次防疫通知,验证了AI在公共服务场景的落地能力。
3. 前端革命:重构用户交互范式
测试中的AI外卖助手“米鲁”,通过分析历史订单与即时需求,将用户决策时间从平均8分钟压缩至30秒。
无人机配送网络已覆盖20个城市,10分钟送达的履约效率,让“所见即所得”成为可能。
直播带货与AI推荐结合,海底捞通过美团直播的新客周增长达179%,证明AI能突破流量瓶颈。
三、被低估的估值逻辑:美团AI的“隐形资产”
资本市场对美团的认知仍停留在“外卖毛利率”“到店业务竞争”等传统指标,却忽视了其AI资产的三大溢价空间:1. 数据资产的复利效应美团日均处理54亿笔即时配送交易,这些数据不仅训练出全球最强的即时物流算法,更沉淀为AI模型的“燃料库”。当其他公司需付费购买训练数据时,美团的数据已在业务中自动循环增值。
2. 供给侧改革的垄断力通过AI改造餐饮供应链(快驴)、招聘(馒头直聘)、金融(美团小贷),美团正在构建B端商家的“数字牢笼”。商家一旦接入美团的AI系统,迁移成本将呈指数级上升——这种黏性远超C端用户的补贴依赖。
3. 全球化场景的想象力香港外卖平台KeeTa的试水,预示着美团可能将AI能力输出至海外。东南亚的Grab、北美的DoorDash,其本地化运营的痛点正是美团AI最擅长的领域:高频场景、复杂调度、低毛利下的效率优化。
四、警示与展望:美团AI的“阿喀琉斯之踵”
尽管优势显著,美团仍需直面两大挑战:
技术伦理风险:AI推荐可能导致商家“马太效应”,中小商户在算法博弈中进一步边缘化,引发监管关注。
组织惯性陷阱:内部业务部门对AI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如“AI摄影馆”等潜力产品因资源倾斜有限而难以破圈。
但长远来看,美团的AI故事远未到高潮。当ChatGPT还在探索订阅制盈利时,美团已通过场景闭环将AI转化为真金白银。
投资者需要清醒:美团的估值锚点不应是外卖单量,而是其AI渗透率——这才是万亿本地生活市场的终极变量。
结论:王兴曾说:“既往不恋,纵情向前。”在AI这场无限游戏中,美团已悄然占据最肥沃的战场。
当技术公司与场景公司的界限日益模糊,或许我们会发现:美团的本质不是外卖帝国,而是一家披着生活服务外衣的AI巨头。
对于投资者而言,忽略这一点,可能意味着错过下一个十年的增长红利。
而且,如图所示,目前其技术面指标月线MACD也已经进入个股牛市阶段,基本面指标2024年净利润还在高速增长之中,未来可期。
如果你无法投资港股可以用中概互联网ETF基金代替:
欢迎点赞、感谢转发!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深度投资分析和市场解读!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