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掀桌,特斯拉FSD入华,地平线凭什么成为车企智驾“最大公约数”?

Roy野野
03-25

开年以来,在比亚迪全民智驾、特斯拉FSD入华多重刺激下,智能驾驶产业命运迎来关键扭转。这是智驾技术公司们斩获回报的最好时代。

3月21日晚,智能驾驶公司“地平线”交出了上市后首份财务数据。去年,地平线全年营收23.84亿元,同比增长53.6%;毛利润18.4亿元,同比激增68.3%。

营收和毛利涨幅双高,得益于地平线2024年主营业务的快速增长。地平线汽车主营业务分为产品解决方案,以及授权与服务两大方面。

前者向车企提供智驾软件算法、处理器芯片硬件等,去年营收6.64亿元,同比增长31.2%;后者是向车企供技术IP授权与服务,营收16.47亿元,同比增长70.9%,是收入大头来源。

在车企全速竞技智驾的背景下,地平线已经进入了技术红利窗口期。据官方数据,地平线与超40家车企合作了超300款车型,目前已量产上市的车型超170+款。中国排名前十的车企、主流新势力车企,都是地平线的客户。

总的来看,地平线智驾解决产品方案累计出货770万套,今年将实现1000万套里程碑。

地平线的商业狂飙,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车企集中开卷智驾的缩影。

过去两年,智能驾驶行业的棋局节奏更多由华为、小鹏、理想等玩家把控,城市NOA(城市领航辅助)、端到端、AI大模型等技术竞技是主流叙事。

但今年以来,比亚迪用数百万辆新车的超大规模,带来一场“高阶智驾下沉运动”,甚至7万元级的海鸥车型都搭载了自研的高阶智驾能力。比亚迪主导了新的游戏规则。

长安、吉利、奇瑞、广汽等老牌车企也全力攻防,共同撕开技术普惠的闸口。

而提供智驾算法、也提供算力平台的地平线,游走在各大车企之间,有望成为智驾平权的“最大公约数”。

「“每三台中国智驾车,就有一台地平线”」

从财报来看,地平线的赚钱能力在不断提升。

2024年,地平线产品解决方案毛利率由前一年的44.7%增加至46.4%。这源于其不断推出的高价值智驾产品。

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最早从汽车智驾芯片硬件切入市场。地平线CEO余凯在财报电话会上谈到,公司2019年首次推出车规级芯片征程2/征程3,单价为几十美元;而2021年推出的128TOPS算力的征程5时,产品单价已经超过100美元。

在地平线去年发布的换代产品征程6家族中,两款入门芯片征程6M/征程6E价格已经去到了100美元。

“地平线入门款芯片从几十美元到了一百美元级别,更高阶征程6P价格会去到几百美元,于今年3季度正式量产交付。”余凯说道。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显示,2024年,地平线凭借低、中、高全阶计算方案的产品布局,获得了33.97%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品牌乘用车智驾芯片供应商市场份额第一。

换句话说,每三台中国智驾车,就有一台搭载了地平线的方案。

但不同于一般芯片公司,地平线的产品并不限于芯片处理器,还包括软件算法,如基础的辅助驾驶方案、高阶智驾方案HSD(类似于特斯拉FSD)。

“我们都是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公司。”余凯曾公开多次谈论软件能力对于地平线的重要性。

这也让地平线摆脱了传统芯片公司“卖硬件赚差价”的路径,建造了更大的营收与利润护城河。

更关键的收入是,技术授权及服务业务。地平线在财报中称,通过可扩展IP授权及一站式开发服务,为全球伙伴赋能。这项业务毛利率高达92%,将地平线整体毛利率从2023年的70.5%拉升至77.3%。

当下,地平线还处于高投入阶段。去年,地平线全年研发支出31.56亿元,同比增长33.4%,但研发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正逐步收窄。整体运营亏损也比同期收窄。

今年是“智驾平权”的关键转折年。地平线CEO余凯在财报电话会上预判:城区NOA功能今年将在20万价格段加速落地,甚至会很快下探至15万元价格带。

地平线的更大可能性也从今年开始。

今年2月,比亚迪举行的全民智驾发布会上,推出了A/B/C三档智驾方案,其中比亚迪“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就搭载地平线征程6家族系列,落地第二代元Plus、秦L EV、海豹05 DM-i等销量爆款车型。

据36氪了解,比亚迪已经给地平线下了百万量级的芯片订单。

此外,吉利、长安、奇瑞、广汽等老牌车企也在跟进这场智驾全民普及运动。

例如,吉利3月推出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中包含5档智驾能力,其中主推的H3档智驾将搭载地平线征程6M;

奇瑞最新发布的猎鹰智驾系统主力猎鹰500,将采用地平线征程6E和征程6M;长安天枢智驾计划及深蓝自主研发的DEEPAL AD Pro采用地平线征程3,后续还将采用征程6;此前广汽也宣布首发合作征程6。

新势力车企也同样如此。如理想汽车新一代AD Pro智驾系统计算平台将从征程5升级为征程6M;蔚来汽车第三品牌firefly萤火虫将搭载地平线征程5平台开启交付。

据地平线官方口径, 征程6系列已获得超20家车企及汽车品牌的平台化合作,今年起,征程6将赋能超100款中高阶智驾车型上市。光是征程6家族出货量,今年就能超100万。

“地平线的ASP(产品平均价格)在显著增加中,今年出货量里,我们预期一半或一半以上来自J6系列,包括J6E/M/P,明年大部分出货都是J6系列。”余凯在财报电话会上说道。

「智驾决赛,需要“六边形战士”」

当下,智驾技术公司正挤入传统汽车产业链深水区,一场更深刻残酷的较量已经开启。

头部玩家的竞争维度正在分野:华为、小鹏、理想等角逐“车位到车位”等技术与产品高点;比亚迪等老牌玩家则用超强的垂直整合能力、百万级量产规模重构产业逻辑。

智驾技术公司不仅要向高追逐技术,还需要俯身扎进供应链,在量产中积累实战经验,进入“全维度竞技”阶段。

尤其是特斯拉FSD进入中国市场后,尽管对中国道路交通规则还不完全熟悉了解,但行业大部分人士都对其驾驶能力底座给出了高度肯定。换句话说,特斯拉FSD将会成为智驾行业第一梯队的标准分界线。

而行业中能跟上智驾头部梯队节奏的第三方供应商屈指可数。地平线是少数具备这种能力的玩家之一。

2023年10月,地平线内部就启动了Horizon SuperDrive(HSD)项目开发,聚焦全场景智能驾驶。地平线表示,这是内部基于软硬结合打造的端到端高阶智驾系统,无需依赖高精地图,可为用户提供体验无断点、模式无切换、全场景无差别的拟人体验。

而在地平线此前公布的视频中,无论是面对暴雨天、还是复杂的城区高峰场景,HSD都能从容应对,测试零接管。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地平线HSD数百台车在全国范围不断测试与泛化,能够应对各种特色城市路网规划。在今年三季度,HSD的实现首款量产合作车型将开始交付,地平线还表示,HSD将被多家头部车企品牌集成到战略车型。

智驾的快速追赶,得益于地平线在算法上的超出同行的关注与投入。

例如,在当下同行普遍钻研的“端到端”方案上,地平线很早就开始了研究。2023年,由地平线学者一作的业界首个公开发表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UniAD,获得了CVPR 2023最佳论文,为产研两界的端到端研究与实战打开了思路。

在模型创新方面,地平线还在去年提出了下一代通用视觉主干模型Vision Mamba。在2024年度全球最有影响力AI论文排名中,Vision Mamba高居第三位(DeepSeek排名为第十位),是国内投稿文章引用量第一。

在征程6家族硬件的高度协同与配合下,地平线有望进入智驾第一梯队。

毕竟,最早自研软件算法与智驾芯片的特斯拉,FSD智驾已经达到相当拟人的效果。

而征程6家族,搭载的是地平线最新一代自主研发设计的智能驾驶加速引擎——BPU纳什,支持大参数Transformer和交互博弈,可以很好支持实现全场景智驾;同时,征程6家族覆盖10TOPS-560TOPS不同算力档位,能够灵活满足车企的量产需求。

经过770万套的量产出货、服务500万位车主用户后,地平线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智驾工程能力。目前,地平线已成为国内率先且最大规模实现智驾方案量产的智驾科技企业。

地平线,正逐渐成为一个智能驾驶领域的“六边形战士”。

「结语」

年初,推理大模型DeepSeek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成为现象级爆款产品。DeepSeek用数千张GPU训练出了比肩OpenAI的大模型,以极低API定价颠覆行业收费模式,并且全面开源、推动技术共享。

智能驾驶也越来越朝着AI大模型的方向进发,功能迭代依赖于海量数据资源、云端大算力等。行业也期待智能驾驶DeepSeek时刻的到来。

但需要关注的是,DeepSeek的出现,不止是团队技术人员的努力,更有知名私募巨头幻方量化基金的滋养和孕育。

智驾公司想要持续参与更高阶智驾的进化,需要有足够强大的生存资本、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才有机会进入智驾DeepSeek的争霸赛。

智驾技术公司只能充分卷入市场,加大出货量、提升市场份额。

有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乘用车的智能驾驶装配率达到了65%以上,而搭载高阶方案的车型销量占所有智能车的比例提升至19.5%。这意味着,高阶智驾将从今年起成为车企主流配置。

比亚迪等老牌车企虽然主导了智驾平权第一波大潮流,高阶智驾有望逐步成为15万元车辆的标配。但竞争不会止步于此,除了智驾可用,对车企而言,好用且具有性价比的高阶智驾将更为关键。

智能驾驶下半场的战争,没有单一制胜公式。但打造出巨大生态圈、修炼出智驾软硬件一体、淬炼出成熟的量产工程化能力后,成为车企智驾平权“公约数”的地平线,有望提前锁定安全区,开启下一赛段。

$地平线机器人-W(09660)$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 Inmoretion
    03-25
    Inmoretion
    地平线前面涨太多了,最近一直在跌
发表看法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