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沉浸在机器人概念股的狂欢中时,你是否注意到一些微妙的信号?
从春节后至3月中旬,机器人板块涨幅一度超过30%,埃夫特、万达轴承等个股甚至翻倍,但近期板块指数却连跌3天,创20日新低,ETF(562500)单日跌幅超7%17。
这一波“过山车”背后,是泡沫破裂的前兆,还是技术性回调?
权威警示:商业化路径不明,机构分歧加剧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的撤资动作,如同一盆冷水浇向市场。他直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不清晰”,并批量退出星海图、松延动力等项目,引发行业震动。
尽管头部机构经纬创投反驳称“泡沫是创新必经之路”,但数据却显示,金沙江在退出前已获利颇丰——星海图累计融资近1亿美元,朱啸虎作为天使投资人精准套现1。
高盛的分析更为直接:其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技术拐点未至,短期内难以实现商业化落地。
以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为例,仅19个自由度(DOF)的设计无法处理复杂任务,预计2027年全球出货量仅7.6万台,远低于市场预期2。这些观点揭示了行业的本质矛盾——技术瓶颈与资本炒作之间的脱节。
投资者的“双面心理”:贪婪与恐慌的博弈
机器人板块的剧烈波动,折射出两类典型投资者的心理:
追涨派:被“特斯拉Optimus”“AI+机器人”等概念吸引,坚信行业处于爆发前夜。这类投资者往往忽视估值,甚至在板块成交额占比达44%的拥挤交易中加仓,认为“放量即机会”。
避险派:财报季临近,一季报业绩验证压力下,他们提前撤离高估值标的,转向白酒、油气等防御性板块。数据显示,机器人板块单日主力净流出达22.18亿元,而油气板块因油价上涨逆势涨停。
这两种心态的碰撞,导致板块波动加剧。当技术面破位触发程序化止损时,“多杀多”的踩踏效应让许多投资者措手不及。
人性视角:贪婪驱动泡沫,恐惧催生机会
机器人板块的兴衰,本质是人性对“未来叙事”的过度投射。投资者渴望抓住“下一个特斯拉”,却低估了技术落地的漫长周期。
例如,双林股份的新型行星滚柱丝杠仍处于客户验证阶段,尚未贡献营收;天齐锂业的巨亏(2024年净亏79亿元)更警示:产业链上游的波动可能传导至整个赛道。
危险与机会并存:
危险:若4月一季报显示企业研发投入高但商业化停滞,估值泡沫可能破裂。叠加美对华关税加码风险,板块或面临戴维斯双杀。
机会:回调后,具备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如减速器、传感器厂商)或成资金避风港。高盛建议关注三花智控等供应链标的,因其业绩确定性更高。
结语:在“垃圾时间”中寻找确定性
4月的A股,注定是业绩与预期的角力场。机器人板块的短期风险不容忽视,但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仍是确定性趋势。
投资者需警惕“故事型”企业,聚焦财报中研发转化率、现金流等硬指标。正如申万宏源所言:“跌不下去,也涨不上去”的垃圾时间里,唯有业绩能穿透迷雾。
当然,我的建议是,目前最好不要再去追涨机器人板块,因为继续大涨概率很小,而小跌甚至大跌的概率很大。
投资不追求百分百赚钱,但至少要去赌大概率能赢的机会!
所以机器人板块真的到了阶段顶部吗?
是的!
4月份是否暗藏杀机?
是的!
欢迎点赞、转发并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深度投资分析和市场解读!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