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特朗普政府正式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以“振兴美国制造业”为由,再次将贸易保护主义推上风口浪尖。这一政策迅速在全球汽车圈引发连锁反应,不少国际车企紧急踩下“急刹车”,宣布暂停对美出口。一时间,港口车辆积压、市场供需失衡、价格压力激增,全球汽车产业被迫重排棋盘。
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保时捷,捷豹路虎、莲花等品牌率先官宣暂停发运新车至美国。奥迪已于4月2日后冻结所有运抵美国的车辆交付,并向经销商发文说明:这些新到的车辆将被暂时扣留,不再进入市场流通,建议经销商尽快清空约3.7万辆的现有库存。
捷豹路虎也采取了类似措施,自4月7日起暂停对美出口,为期一个月,并正在评估调价、转移市场及成本控制等策略。大众汽车则暂停了多个品牌(包括保时捷)车辆的运输,并计划将新关税成本计入售价,转嫁至终端市场。
此轮关税政策可能导致车企利润骤降17%,涉及多国供应链、工厂运转和就业结构。保守估计,如关税持续,美国汽车消费者的平均购车成本将上涨4000~6000美元,叠加高利率环境,势必压缩整体需求端。
梅赛德斯-奔驰更是传出“可能退出美国入门级车型市场”的评估动向,认为加税导致本就利润偏低的经济车型难以维持。与此同时,本田正在加速向美运送车辆,并密切追踪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接受度,着手重新审视其全球生产和出口布局。
中国车企影响有限,但暗藏机会窗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汽车品牌虽然出口美国的体量较小,短期直接冲击不大,但这场贸易风暴也为中国品牌在其他国际市场打开突破口。随着欧美主流品牌资源收缩,部分市场出现供给空档,中国新能源车、智能驾驶等新兴板块产品,有望“乘势而上”。
此次加税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经济政策,它更像是一次政治引导下的全球“牌局洗牌”。从欧洲到亚洲,从整车到零部件,整个汽车行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市场、供应链和利润结构。而对于各大车企而言,如何在混乱中稳住基本盘、快速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将决定它们在接下来的市场中,是被动“避雷”,还是主动“翻盘”。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