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除了变化莫测的美国关税政策外,潜在金融制裁风险也在上升,尤其对美股中概股而言。此前,美国财政部长曾对媒体表示,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可能被摘牌,作为贸易谈判条件的一部分。
对此,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4月13日在司长随笔中表示,针对考虑将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除牌的措施,目前香港已建立便利已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在港进行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监管框架。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已做好准备,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须让香港成为它们首选的上市地。
据统计,当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超100家,其中高盛推算有20多家中概股符合回流香港上市要求,或将有资格在香港进行双重主要上市或二次上市。
中概股回流港股主要有三种方式:美国私有化退市后新申请香港上市、在香港二次上市(secondary listing)、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
目前, $阿里巴巴 (BABA.US)$ / $阿里巴巴-W (09988.HK)$ 、 $网易 (NTES.US)$ / $网易-S (09999.HK)$ 、 $京东 (JD.US)$ / $京东集团-SW (09618.HK)$ 等中概股已经在香港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于2024年8月由二次上市转为双重主要上市,并于同年9月纳入港股通。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其在港股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也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内地投资者。
从市场表现来看,港股IPO市场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回暖。据德勤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交易所共15只新股上市,累计集资182亿港元,分别同比增加25%及287%。此外,港交所收到的上市申请和处理中的申请个案,也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这些数据表明,港股市场正在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企业,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影响几何?
实际上,对中概股退市的担忧早就存在。早在2021年,美国证监会(SEC)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引入退市规定,已经引发过一轮中概股回流潮。此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问题已通过中美双方政府就审计程序达成协议而得到解决。
不过,机构预计,这次的潜在影响相比以往更加可控,因为许多大型中概股都已双重上市。
经历了过去几年尤其是2022年的“中概股退市风波”后,绝大部分在美上市的大型中资民营股(如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均已回归港股双重主要或二次上市,因此受退市影响最大的多为尚不满足回归港股条件的小市值公司。
摩根士丹利报告指,80%市值的中概股ADR已在香港双重上市,整体中概股ADR就占MSCI中国指数约25%,预计即使中概股退市成真,对中国股市长期影响有限。香港市场长远可补充失去美国市场的交易量,尤其是大型企业有望符合港股通纳入条件。
高盛研究报告指出,近几个月来,未在香港进行第二/双重主要上市的中概股的表现大幅落后于同类股票,这表明退市风险再次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因此,鉴于一旦发生破坏性流动性事件,若相关中概股在香港进行双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美国投资者可以灵活地将其美国存托凭证(ADR)转换为香港股票,这些公司在中国香港上市的潜在可能性可能会催化重新评级。
瑞银指出,对于双重上市的中概股而言,香港股票的比例在过去3年中增加了30个百分点,目前已达到总市值的60%左右。同时,香港市场的南向持股比例也显著提高,从2021年占市值的5%上升至目前的11%—12%。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减缓从美国退市可能带来的冲击。
对于本轮可能的中概股回流潮影响,瑞银估计,目前约有230只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在美国的总市值敞口为4600亿美元,低于2021年底的1.1万亿美元。2021年及2022年曾出现除牌恐慌并导致中概股平均下跌22%,预期本次影响情况更为可控。
瑞银表示,根据以往经验,未进行双重上市、负债率较高、现金流为负的股票,以及小盘股等最容易受到退市影响。此外,具有VIE(可变利益实体)结构的公司也可能成为美国优先投资政策的潜在目标。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