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2025年已经开始反转,因为无论是未来消费复苏还是AI科技图片,它都是行业超级龙头之一。
2025年开年,阿里巴巴的股价如同坐上了火箭。从1月至今,港股涨幅近70%,美股单日暴涨超8%,市值重回2.6万亿港元——这背后,是一份让市场“久旱逢甘霖”的财报:核心电商回暖、云业务重回双位数增长、AI收入连续六季度三位数狂飙。
但更值得思考的是,阿里的反转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新一轮技术周期下的价值重估?
答案或许藏在两个关键词里:消费复苏的韧性和AI科技的革命性突破。
一、消费复苏:电商基本盘“稳了”
过去三年,阿里电商业务一度被贴上“增长乏力”的标签,但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释放了明确信号:淘天集团客户管理收入(CMR)同比增长9%,国际电商收入增长32%,88VIP用户规模突破4900万。
1. 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阿里电商的复苏并非单纯依赖低价策略,而是通过“用户为先”的战略重构护城河:
分层运营:88VIP用户的双位数增长,证明高净值用户的粘性持续提升。这类用户年消费额是普通用户的8倍,成为平台利润的核心贡献者。
体验升级:新疆包邮、仅退款服务、全站推广工具等举措,既降低中小商家经营门槛,又让消费者“买得爽、退得顺”,形成正向循环。
2. 国际化的第二曲线蒋凡操刀的海外电商业务成为新增长引擎:速卖通Choice订单占比达70%,欧洲市场订单量同比增长70%。更关键的是,阿里通过AI技术优化跨境物流效率,5日达服务覆盖国家增至14个,直接拉动单位经济效益环比改善。
3. 战略减法后的效率提升出售银泰、大润发等非核心资产后,阿里将资源集中于高毛利业务。本地生活、大文娱等亏损板块显著收窄,经营效率的提升为利润释放腾出空间。
二、AI科技:从“工具”到“引擎”
如果说消费复苏是基本盘,AI则是阿里估值逻辑颠覆的核心变量。阿里云收入重回13%增长,AI相关收入连续六季度三位数增长,证明其已从“电商附庸”蜕变为“技术巨头”。
1. 大模型开源生态的统治力阿里的通义千问家族已成为全球最大AI模型开源社区:衍生模型超9万个,超越Meta的Llama系列;旗舰模型Qwen2.5-Max在多项评测中比肩GPT-4 Turbo。开源策略不仅吸引29万开发者入驻百炼平台,更通过生态反哺商业化——开发者每调用一次API,都可能转化为阿里云的客户。
2. 与苹果的“跨国联姻”与苹果合作开发中国版iPhone AI功能,是阿里技术实力的最佳背书。通过接入2.5亿台设备,通义千问的用户基数将指数级扩张,同时为阿里云带来定制化算力订单。这种“To B+To C”的双向渗透,正是微软Azure与OpenAI合作模式的翻版。
3. 未来三年的“豪赌”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在AI和云基础设施的投入将超过去十年总和。这一规模(超3800亿元)甚至接近亚马逊、微软的资本开支强度。逻辑很明确:算力是AI时代的石油,而阿里要做中国版“AWS+英伟达”。
三、估值重构:从“电商股”到“科技股”
过去,阿里的估值长期受限于“电商平台”的标签,市盈率徘徊在15倍左右。但2025年的阿里已完全不同:
1. 云业务的估值潜力摩根大通测算,若对标微软10.5倍的企业价值/收入倍数,阿里云估值可达1850亿美元,带动集团整体市值提升超20%。而目前阿里云的增速(13%)已接近Azure的15%,但估值仍被低估。
2. AI驱动的“戴维斯双击”参考英伟达和微软的AI行情,市场愿意为技术领先者支付溢价。阿里AI收入三位数增长的确定性,叠加开源生态的壁垒,可能推动其市盈率向30倍跃升。
3. 风险与机遇并存短期需警惕两点:一是国际电商亏损可能扩大(本季度亏损49.5亿元);二是国内大模型竞争白热化,字节、华为等对手正加速追赶。但长期看,阿里在算力基建、生态协同上的先发优势难以复制。
结语:阿里的“新身份”
2025年的阿里,不再是那个被拼多多紧追的电商公司,而是消费与科技双轮驱动的超级平台。消费复苏提供安全垫,AI打开增长天花板——这种“攻守兼备”的特质,正是全球资本在不确定性中渴求的标的。
对于投资者,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买阿里”,而是“能否承受错过下一个科技巨头的代价”。毕竟,当DeepSeek点燃中国AI的“ChatGPT时刻”,阿里已经站在了浪潮之巅。
投资建议:目前股价100元左右,未来每次回调,都是买入机会,如果有机会跌破100元甚至90元,那应该是大机会。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