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再次深陷舆论漩涡

路边财经评论员
05-14

就在不久之前,微博的热搜中,还在希望雷军出手制造小米牌卫生巾,现如今小米集团却因为造车问题,屡次陷入舆论漩涡。

01

SU7 Ultra宣传风波

在三月发生的SU7车祸事件中,小米汽车就曾经被指存在“堆料”、“安全性能存疑”等问题,小米的股价也受此影响最低跌至36港元。

5月10日,雷军本人发微博表示,“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去这几年一直很忙,这段时间反而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确实有一些收获……”

(雷军微博截图)

从微博来看,似乎雷军及小米汽车已经从三月车祸的影响中走出来了,但与此同时,关于小米汽车高端产品SU7 Ultra的负面舆情正在持续发酵中。

时间往回拨几天。5月7日,小米汽车针对SU7 Ultra所引发的两项争议进行了道歉,其一是之前推送的更新版本中“排位模式”功能添加了解锁条件,对车辆动力输出作出限制,原本1548匹的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达成赛道成绩方可解锁,若未达成,就只能使用约900匹的马力。

(小米汽车致歉截图)

这一举措令很多车主感到不满。因为不少人当初花高价购买这款车的目的,就是想体验大马力的输出,结果小米汽车主动进行了马力限制,与产品的设计初衷相违背,尽管出发点是为了车主的安全,但遭到了不少质疑。

至于另外一条,就令部分用户感到“愤怒”了。

SU7 Ultra在购买时,有一个售价高达4.2万元的选装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之前的宣传中,小米官方表示,该部件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设计,采用贯穿式风道结构,可提升下压力并优化刹车散热。

结果经第三方机构拆解检测,该部件仅比普通铝制机盖减重1.3公斤,且未通过任何赛道级性能验证。换言之,消费者加了4.2万元买的“性能件”,其实只是一套好看的碳纤维“皮肤”,有种在手游里充钱的感觉。

接着就是小米汽车官方的解决方案,也令一部分消费者感到不满。

5月7日,小米汽车的官方回复中,其强调: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还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小米汽车同步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1、对于未交付的订单,我们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不过,改配成功后,车辆将以改配成功时间为起点重新安排生产计划和计算预计交付时间,不可退回改配前的配置及交付顺序。

2、对于已提车和在本次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截至5月10日23:59:59前)的锁单用户,我们将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

但很多准车主并不满意,有多家媒体的公开信息,目前已经有超过数百名准车主签署联名信,要求小米汽车给出解决方案,也有部分车主援引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准备对小米汽车提起诉讼。

02

流量是双刃剑

我们曾经为雷军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创业感到热血澎湃,小米SU7一炮而红成为最热门的车型时,我们也为中国制造感到骄傲;再往后,SU7 Ultra打破了中国车企不能造高端性能车的神话,我们也曾在发布会直播前欢呼。

因为雷军的个人魅力,以及小米在过往多年中积累的良好口碑,为SU7 Ultra这样贵的车型赢得了不少订单,尽管小米从来没有造车经验,仍然有一批热情的粉丝,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小米的造车事业。

整个小米集团过去之所以从一家创业公司成长为今天万亿级的大集团,可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走对了群众路线,公司和雷军本人的口碑积累为小米不断推出的新品消除了很多市场不利因素。

最近,我们还注意到,关于行业的一些政策密集出台。

比如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日前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技术要求从此前的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等,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等;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等。

再比如,小米汽车在出事之后,关于“智驾”安全性的问题被广泛讨论。2025年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针对智能驾驶(智驾)领域的宣传、功能使用和技术部署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性要求。此次会议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正式进入“强监管”时代,旨在解决行业快速发展中暴露的测试风险、宣传误导和功能滥用等问题。

目前小米官网也已经把“智驾”改成了辅助驾驶,同样改名的还有**、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

然后就是近期工信部官网发文,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7日。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显示,市场上的车门把手产品呈现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样化趋势,在市场应用过程中暴露出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潜在逃生、救援风险。例如: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结 语

有评论认为,互联网企业涉足汽车制造领域,往往自带巨大流量。这种流量一方面可以转化为可观的销量,但也暗藏着巨大的危机。以小米为例,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一以贯之的营销打法就是将企业品牌与雷军个人IP强行绑定,这种做法虽然可以通过网红企业家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以庞大的粉丝基数为小米SU7 Ultra快速打开市场,但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论是小米和雷军,都会在一瞬间被这股庞大的流量“反噬”。

$小米集团-W(01810)$

小米财报符合预期!股价回调到位了吗?
$小米集团-W (01810.HK)$ 公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二季度业绩,财报显示:营收1159.5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0.5%,市场预期为1149.3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108.31亿元,同比增长75.4%,市场预期为102.27亿元。【小米股价近期持续陷入回调,7月以来自高点​​一度回落超10%​,大家看好小米实现绩后反弹吗?当前股价回调到位了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2